深化“三全育人”,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工党支部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工党支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政治立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纵深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学课程思政体系
构建三个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群。“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群注重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内容的讲授,弘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中国民族史”课程群注重中华民族发展史、疆域形成史等的内容讲授,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课程群注重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交往等的内容讲授,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三大课程群互相支撑、有机衔接,共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理性分析和看待我国的政治、民族、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一是面向全校、全社会开放的《中华民族历史》课程思政MOOC,彰显“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主线。课程在学堂在线、尔雅超星平台上线后,受到众多高校师生的好评。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延安民族学院校史》课程思政微课堂,将我校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增强学生“五个认同”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书香民大:鉴往知来•中国史论著阅读》线上线下混合式通识课,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讲授,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
二、聚焦边疆民族历史,打造课程思政实践项目
一是以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依托,推出“青春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引导学生聚焦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革命老区,开展中国革命史、民族史、边境历史问题的考察,形成系列调研报告,为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史学智慧。几年来学院形成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求的特色教育成果。学生主动承担《西藏曲水历史文化工程》《中央民族大学校史》《通道侗族自治县红色资源宣传平台与文创研学项目的实践探索》等民族历史问题的重大课题。
二是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挑战杯”大赛为依托,指导学生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在2021年首都“挑战杯”大赛中,支部党员指导的五个项目获奖。其中彭勇老师指导的《蒙山沂水育忠魂:论沂蒙精神的内涵流变与当代价值》更是获得一等奖的殊荣。
三是以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为依托,联合北京的双一流高校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校史、党史、新中国史”为主题的学科竞赛,增进学生对于国史国情的了解。
学院实践育人效果显著,涌现一批勇于担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优秀毕业生。2007届毕业生张小娟舍弃在北京的工作,长期扎根甘肃脱贫攻坚一线,2019年在完成舟曲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被中共中央、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2016届毕业生曹森皓赴西藏曲水县担任扶贫专干,受到《人民日报》、光明网报道。
三、思政引领学术科研,筑牢意识形态史学阵地
党支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王锺翰等老一辈学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各环节,增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实效性。支部党员承担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重要编纂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南方民族史》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支部还承担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课题《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基本形成》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支部组织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民族观指导学术研究,自觉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史学思潮的干扰。加强对《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史研究》学术刊物、《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等民族类教材、史学名家系列讲座以及“民大历史”“民大史苑”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审查,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工作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蒙曼教授主讲的《事事关心、人人尽力》抗疫公开课(北京市委、高工委组织)、蒋爱花副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在学习强国播出,点击量逾百万次。胡晔、周海建老师等打造的“历史上有关疫病传播及卫生防疫问题”课程思政专题,教学效果突出,受到教育部、人民网的专题报道。
支部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思政实践项目建设、历史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了“三全育人”新局面,构建了面向校内、辐射校外的思政教育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