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协同育人体系下的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江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一、建设背景
法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相关要求,按照“七个有力”的建设标准,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为抓手,将“3个党建协同育人系统”和“3项法治能源核心要素”相结合,促进支部思想凝聚力、行动号召力、自我革新力为主体的组织力形成与青年党员政治性、先进性、全局性等党性修养稳固成型的同时,基于专业特色强化社会服务力。
二、特色做法
(一)打造“3个党建协同育人系统”,强化支部自身服务力
1. 建设1个“思想意识内生系统”。一是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核心,开展四史、红色文化、时政热点等学习交流,提高青年党员政治站位。二是以严格机制运行为支撑,固定组织生活日,使组织活动成为习惯和自觉;规范组织机构、党员示范岗,确立党员责任清单,落实工作规范性。三是以融媒体为保障,通过高校党建双创平台,学校、学院宣传平台发布内容500余篇。
2. 建设1个“实践活动反哺系统”。一是开展“战疫有我”项目,36名党员支援抗疫一线,捐款4296.49元;拍摄“与信仰对话:战疫,我们同行”微视频,并开设战“疫”普法栏目12期;全体党员服务返校复学,获全国高校思政网报道。二是推进“古田再出发”项目,连续四年与古田会议纪念馆共建,开展实地考察、专题展览、讲座、微党课等特色活动40余次;组建“党员讲师团”传播红色革命故事,覆盖31个党团支部、900余人次。三是深化“红粉笔乡村行”项目,为1000余名乡村儿童组织普法课堂、线上线下支教、捐赠图书,并调研602人,形成58000余字报告。四是延续“老少携手共传承”项目,连续五年与离退休处龙山第四党支部结对,开展实践考察、党课教育等活动50余项。
3. 建设1个“特色创新推动系统”。一是创建“党员示范岗”,开展“读书交流会”“实践归来话成长”等活动20余次,覆盖2000余人。二是创建“德法力行”实践小组,其中“防疫宣讲小组”进社区宣传防疫知识,服务群众680余人;“党史宣讲小组”开展党史宣讲,覆盖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社区居民等1500余人;“红色文化宣传小组”制作12期红色微课,获“中青在线”等媒体报道。三是推进支部共建,先后与古田会议纪念馆党支部等研究领域对口的4家单位进行共建,凝聚资源,挖掘潜能,推进科研服务双向互通。
(二)打造“3项法治能源核心要素”,强化支部社会服务力
1. 打造1支“高素质法律志愿服务队伍”。一是组织参与“江苏省研究生法律案例大赛”“蠡湖知识产权论坛”等学术活动40余场,加强专业实践;支部成员三年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省级科研立项16项。二是加强与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党支部共建,参与由江苏省委政法委举办的宪法日活动、智能化诉讼设施参观、“廌先锋”微党课、民法典研讨会等学习实践10余次,探索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的深度融合。
2. 打造1个“普法宣传帮扶平台”。一是创建《战“疫”普法》《今日普法》栏目,围绕防疫、社会热点进行普法推送47期。二是运用融媒体进行普法,对无锡市公安经侦条线开展“民法典视频培训”,并拍摄“个人信息保护”等互联网+普法视频,获中国网信网、网信无锡报道。三是创建“‘法在身边’公益法律咨询中心”,开展师生公益咨询服务,汇总校园咨询案例形成课题。
3. 打造1项“法律援助服务品牌”。一是创建“民法典宣传”品牌,开展普法进小学、普法进企业、普法进社区等系列普法活动8期。其中,法律专题宣讲20余次、法律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普法手册发放500余份。二是打造特色普法课程,为青少年、外地务工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女童保护普法课”“外地务工人员权益保护课”等特色课程,覆盖2000余人。
三、建设成效与启示
支部强化党建工作质量,先后获评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2次、连续三年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校“研究生先进党支部”等15项荣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实操体系,入选校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并在校“对标争先”工作会中交流推广。支部党员累计79人获国家、省、校级表彰。其中,5人获国家奖学金,17人获江苏省优秀毕业生等省级荣誉,57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长特别奖等校级荣誉。54名毕业生党员继续在基层公检法等单位发挥社会服务力。
实践表明,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协同育人。支部要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通过各类党建特色项目锤炼青年党员的政治性、先进性和全局性,彰显党建工作协同育人中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强专业服务,突出支部服务功能。支部要坚持专业特色与支部建设相融合,围绕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将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自身+服务社会”并行。三是要加强结对共建,实现科研服务双向互通。支部要推进结对共建,与研究领域对口单位共建,凝聚资源,加快“共建-共享-交换”式发展,达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