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好飞 张楚翘丨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政引领力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所在。在更高站位、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思政引领力的构建,需基于协同视角、系统思维,对标思政主体、组织、方法、载体等要素,推进思政关系由单向向交互转变,推进组织系统由静态架构向动态连接转变,推进在理论认知层面思政学科与思政工作的协同,推进思政载体在“生活场景”的运用。
关键词:协同;思政引领力;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1]。这一重要论断将思政引领力置于“六力”之首,进一步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定位和思政引领力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基于协同视角、系统思维,在更高站位、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各思政要素、思政环节的一体化构建与运行。
多元主体协同是思政引领力产生的原点
在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原点均为主体间关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编码、传授的思政工作者,也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内化、外化的学生。从学生主体来看,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成长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所处环境影响更加多变、获取知识渠道更加多样、接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个人成长道路更加多维,价值观塑造形成过程更具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在后喻文化环境中,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施—受”单向关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有所弱化,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思政工作范式受到来自学生群体状态发展变化的影响。从思政工作者主体来看,在“大思政”背景下,其涵盖范围扩展至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群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队伍内不同主体的理念共识性不够、协同性不足、能力水平不均衡、职责功能不明确,不同思政工作者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差异性、消解性甚至冲突性。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巨大扩容,思政工作环境的巨大改善,并不能完全对冲青年学生群体的巨大变化,思政引领力并不能自然产生并增强。
由此,对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求,要推进思政关系由单向向交互转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协同。时空压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征,青年生活场域交织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三重多元价值观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一系列矛盾之中,在享受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便利的同时疲于整合碎片化信息,在热衷于具有边界感的“搭子”轻社交的同时也渴望维持拥有深度亲密关系,在依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课余活动的同时也会受到学校相关学生评价机制的影响和约束,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会在面对就业难、发展难等社会压力时存在“卷不动”的焦虑。实践证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2]。思政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就在身边,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的危机,淡化自身传统的师者身份,主动由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转变为教育过程中的协同者、帮助者。尤其要发挥能动作用,借助现代思政方法和工具手段,主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从网络聚集地如“B站”“小红书”“抖音”等去观察了解学生新热点、新情绪、新动态、新思想。推进思政关系由单线向聚合转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的协同。“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工作队伍已由原来辅导员主导的单一育人向全校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员全域育人转变。高校应组建覆盖学生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党团工作队伍、综合保障队伍的“大思政”育人团队,明晰不同思政工作者职责边界和主辅关系,找准不同育人主体专业点、优势点,找准育人契合点、工作交汇点,有效增进队伍内部的沟通互动,协调不同思政工作者主体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形成强大正向合力。
组织时序协同是思政引领力连接的传导
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范围由空间上的“点线面”向时空上的“全过程、全方位”转变,日益成为一项具有复杂性、多端性的系统工程。以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组织大系统来看,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5],并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分解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七个子系统。以各部门组织开展思政工作的小系统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面组织架构包括学生工作系统圈群、教学科研系统圈群、管理服务系统圈群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各部门各圈层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思政活动并非依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次序发展规律,而更大程度上依据各系统各圈层中心任务、工作时点加以计划与组织。学生价值观养成易呈现逆序式、跳跃式变化,思政引领力易出现隔断式、反复式趋势,呼唤思政系统、思政部门主动组织、精心设计,成为思政引领力连接的传导点。
由此,对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求,要推进组织系统由静态架构向动态连接转变,形成高校思政系统内外协同。对于高校而言,应主动应变、主动改革,强化对外连接、对内协同,目标统一、衔接紧密。高校应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为契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从纵向学段上对外建立与中小学开展师资培训、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合作机制,搭建各学段思政课对话沟通平台,有意识地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横向半径上对外建立“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主动协同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需求,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对内在不同思政子系统间统筹思政教育优势资源,整合思政教育要素构成,不仅要从静态系统结构方式上实现要素性建构向整体性建构的转变,还要从动态系统运行机理上实现互联互通层次向和谐有序层次的跃迁,最终形成整体性、全贯通、无缝隙的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系统,实现思政引领力成效最大化。推进思政部门由各自为战向团队作战转变,形成部门思政圈群内外协同。各思政部门应建立育人目标聚焦一体、育人要素融通一体、育人环节衔接一体、育人队伍协同一体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在此运行机制下,各个思政部门要树立“出圈”意识,主动交互融合,突破既定模式。例如,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工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教师思政系统圈群内部设有教务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系统圈群内部设有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及团委等职能部门。两个系统圈群应定期开展思政工作队伍联席会、研讨会,以学生思想状态与反馈优化教师思政工作方案,以教师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调整学生思政活动安排,将依据各自工作时点开展工作转为依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序开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过程、持续性学生评价体系,形成师生同频共振、时序协同的思政工作方案。
方法学理协同是思政引领力实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谈话、辅导、主题教育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的即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大多停留在学生感性认识层面,需经历更多的认识积累、消化沉淀过程而向理性认识转化,否则极易在转化过程中被生活中多元价值观冲击、被网络上复杂的不良信息与低质量信息消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认识规律的体现,“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7],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逐步深化。学理是方法的先导,亟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理基础来探索新方法、发展新理论,增强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以学理坚实支撑力激发可持续的思政生命力、思政引领力。
由此,对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求,要推进在理论认知层面思政学科与思政工作的协同。进入新时代,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其背后折射出党和国家基于更大格局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战略调整。而思政学科作为与思政课建设内在同构的思政工作组成部分,也理应主动站在更高视野谋划功能定位。高校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思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热点难点问题中,从学生群体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中,不断探究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理论性成果、科学性方式和有效性工具,丰富发展思政学科的时代性和理论性。要推进在实践运用层面思政学科与思政工作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显著实践性,其确立、形成的根据在于实践,其丰富发展的动力也在于实践,因此,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扎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践中,将思政学科原理运用于具体情境中,聚焦学生现实关切与具体典型事件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足思政实践热点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共同参与案例研讨与工作交流,增强思政课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能力,提升辅导员运用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学科意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载体场景协同是思政引领力创新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的是“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8]。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来看,目前学生最近接触、最多互动、最易接受的思政载体主要有活动、媒介两类。活动载体以各类学术、志愿、实践、体育、文化创建活动为表现形式,媒介载体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表现形式,旨在通过隐性教育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浸润、感染和熏陶。面对思政场景呈广泛化、动态化发展延展,党和国家基于日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对其载体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持续强调要将思政载体与思政场景协同,将思政引领力外延至全方位场景,保证思政引领力时时处处事事在场。
由此,对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求,要推进思政载体在“生活场景”的运用,推进思政活动与日常生活协同。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协同思政活动载体与场景,开始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不能停留于活动场域的变换,即将学生活动场所、思政工作队伍办公地点等移至宿舍楼。高校要构建思想、教育、学业、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德育“新空间”,统筹推动党建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一线,将学生需要、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有价值的思政要素融入到“一站式”学生社区日常管理,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着力打造全场域、全天候、全覆盖的学生社区综合改革新模式。推进思政载体在“智能场景”的运用,推进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协同。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学生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面对思政工作队伍中,部分教师对新科技使用不熟悉不擅长,学生对新科技接纳度高、接受过程快的现状,高校要着力引导思政工作队伍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交叉学习和研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新模式。思政工作者要以高校通过大数据、算法、强算力等核心技术搭建的数字系统为载体,形成学生学业、人格、爱好、奖惩、家庭情况等精准“画像”,通过全息技术、互动教学、多媒体技术等结合应用形成互动性强、沉浸感深、参与度高的思政活动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实施师生互动交流的实时性,通过智能评估学生在校综合情况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构建更加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2][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2021-07-12.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2020-04-22.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同频共振的思政育人格局建设研究”(22VSZ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陶好飞 张楚翘: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