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创新构建 “8835”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完善“8个子体系”,紧扣“8个下功夫”,联动“35个关键点”,以点连线、以线构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在时间、空间、心间、网间四个维度打通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加快完善科学有效的“8835”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
一、健全理论武装体系,在思想传播创新上下功夫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师生。实施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计划,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探索理论学习中心组“1313”学习法,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条主线”重点学,坚持领导干部自学、相关单位深学、师生广学的“三个带动”拓展学,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一个保障”规范学,与党代会精神、重大主题教育、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实践学,打造党委中心组学习理论示范课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新时代学校宣讲团建设,领导干部突出讲政策,专家学者注重讲理论,师生宣讲骨干着重讲发展变化,形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党组织书记、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四级宣讲格局。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定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员干部、青年大学生等为重点,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党史为重点,通过师生阅读、学习体验、典型宣传、基层宣讲、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全校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好天津市红色资源,深入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等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宪法宣传周等为契机,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重点普及民法典等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理常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开学第一课”和“毕业思政课”,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不逾底线、不触红线。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中,落实到校报校刊和“三微一端”等各级各类媒体。建设学校融媒体中心,加强大学生通讯社培育力度,充分利用中央和天津市各级各类媒体平台,有效整合媒介资源,做大做强传播矩阵。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计划。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完善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建设,构筑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新格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规划编审和规范选用工作,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进行导向和质量把关,规范教材选用,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理。
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以思想政治必修课为核心,思想政治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各门专业课为辅助的“一核三环”机制。积极培育“课程思政”精品课,打造课程思政名师金课,创建课程思政示范校。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相结合,课程教学过程与学生人格培养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职业素养构建相结合,建设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立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完善制度体系,改进科研管理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加强教师学术诚信建设,推广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定期举办学术道德讲座,推进设置研究生学术诚信公选课程。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三、健全日常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上下功夫
深化实践教育。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深化实践教学课程化、体系化、信息化建设,打造融理论讲授、参观体验、现场教学、动手实践、志愿服务为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课,建设一批思政课特色实践教学基地。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学校“众创空间”内涵建设,鼓励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类社团。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
实施先进文化涵养计划。积极培育以“陶行知教育思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工匠精神”等为内容的职业技术师范文化。组织大学生参加天津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赛、大学生经典诵读比赛和公益广告大赛等活动,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广泛开展理论研讨、读书观影、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依托天津市“易彩津生”融媒体矩阵,建立学校师生网络联动发声联盟,健全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聚焦青年大学生网民和网络“大V”等思想动态,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传播主流价值导向。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天津楷模、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优秀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特别是针对师生中涌现出的杰出身边人、优秀身边事,扩大先进典型影响力、辐射力。运用报告会、座谈会、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弘扬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共和国建设者的崇高精神。坚持尊崇褒扬先进与弘扬奋斗精神相结合,建立健全先进模范跟踪培养、选树宣传、关怀帮扶联动机制。
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及时回应师生诉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举办心理剧大赛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健全师生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体制、危机干预机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四、提升管理服务体系,在同频共振上下功夫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深入挖掘各管理岗位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评奖评优范围。以聘任学生生活导师、评选“校园服务明星”“后勤感动人物”等为带动,不断激发各类服务岗位育人功能。及时做好管理服务育人先进经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示范岗。
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完善教代会提案办理制度,推进提案工作信息化。以二级教代会为抓手,全面督导落实院(系)务公开。构建以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为引领,覆盖各领域的职业能力竞赛平台,提升教职工职业能力。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促进团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以学生公寓各楼宇为模块、宿舍为单位,建立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实施“社区+”行动计划,构建“致力于离学生最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实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
完善精准资助育人。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对象、确定标准、设计方式、评定效果、导向育人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资助。坚持育人导向,育助并举,打造“暖心育人”工程,完善“四得到”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从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到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资助工作的初心和价值。
五、健全安全稳定体系,在守土尽责上下功夫
强化政治安全。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不断提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坚定树立“政治安全是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的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探索意识形态工作“六线”工作法,通过铺设“导向线”、拉起“联防线”、压实“责任线”、架起“高压线”、严防“导火线”、设立“保障线”,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日常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筑牢网络、课堂、教材等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网”,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会商研判和内审内巡工作,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1次专项督查。强化课堂教学规范,把好课堂教学的政治方向,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有规矩;规范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一会一报一审”制度,实施教材编写、审查、使用全链条管理。
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常态化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和维稳应急演练,加强大型活动师生安全管理,不断提升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切实保护师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落实高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完善相应协调和会商机制,落实“一岗双责”。完善预警预防、综合研判、应急处置、督查报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
六、健全队伍建设体系,在德业兼修上下功夫
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计划。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切实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努力形成党政协同配合、有关部门上下联动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在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把讲好课、育好人作为崇高追求,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岗位。采用外聘、返聘、双聘、遴选等多种渠道延揽校内外人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队伍,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评退出机制,完善科研和教学双线晋升的专门评审标准。确保每3年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提供一次不低于3个月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扎实开展思政课教师“培根铸魂,全面发展”综合提升计划,鼓励教师自主参加相关培训。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按照争创一流学科的目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基地,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按照国家和天津市的建设标准,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导航仪”和“样板间”。
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核定专职辅导员岗位。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辅导员选聘培养工作的首要位置。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晋升制度,完善“五型两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选派辅导员到党政机关、乡镇街道等岗位挂职实践,培养能力、拓展视野、锤炼党性,持续提升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七、健全评估督导体系,在问责问效上下功夫
建立完善科学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全面推动落实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指标,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目标,强化工作责任,逐项抓好落实。不断健全学校相关工作评价体系,全方位、立体式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作用和重要地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健全师生满意度测评制度,探索建立师生意见反馈机制。
完善推进落实机制。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重点目标任务书、宣传思想工作任务书、安全稳定责任书等,切实推动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评估工作进展,及时整改短板不足,确保有序推进、逐项落实。
健全督导问责机制。强化专项监督检查力度,要把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教育两委和校党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决策部署情况,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巡察范围。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作为各二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
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学校党委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其他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和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院两级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1次专题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章党规,按要求做好党员干部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健全完善共同推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健全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学工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群团分工负责、各二级党组织扎实有序推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在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工作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健全广泛覆盖的制度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健全管理服务育人制度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落实各方面制度规定结合起来,同教育教学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充分利用天津市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史展、图书馆、档案室、少民室等文化场馆和文化设施建设,配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设备、器材和图书等,提高可持续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困难。优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经费需求,在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充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确保工作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