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聚焦“九大工程” 打造学生社区育人创新模式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自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以来,举全校之力,分阶段通过改造、新建等形式建成竹、梅、桃、桔、桂、楠和龙翔园等7个学生社区,达到在校学生100%覆盖。学校聚焦“九大工程”“四十项行动”,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功能拓展为支撑,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社区“党建+”育人“城职”模式,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建设“五有城职人”。在教育部2024年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赋分排名中名列全国百强,学生社区建设评级由C级晋B级,获评重庆高校“公寓管理星级校园”,龙翔园社区被人民政协网誉为“西部职教基地学生社区的标杆示范”,富有城职特色、符合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园区画面已然呈现。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形成师生高度认可的价值共同体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加强学校党委领导。学校按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推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编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规划。二是明确职责分工,深化部门协调。聚焦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思政工作战略要地、工匠人才培养领地“六地”共建,各单位通力合作,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抓好组织建设,压实一线责任。坚持把党建引领延伸至学生管理的最末端,把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建设推进到学校育人最前沿,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学院和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师生党员广泛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成立7个学生社区党支部,以“社区+党建”形式推进社区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四是畅通诉求渠道,筑牢治理根基。线上线下依托智慧城职APP、一站式服务大厅,搭建多元学生诉求反映渠道,优化完善“学生反映一集中转办一限期反馈一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保障师生诉求处理机制有效运行。五是强化教育引导,创新工作路径。在学生社区开展以爱国、感恩、励志、法治、安全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校领导接待日、领导干部进社区、优秀学长计划,推动全校59名学生党员亮身份,参与社区治理,践承诺、作表率。
二、实施“队伍入驻”工程,形成师生同频共振的关系共同体
一是领导力量下沉一线。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强化联系学生制度,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及时解决涉及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二是思政力量扎根一线。党政团干部、思政教师等常态化走进学生社区,点对点解答学生思想疑惑;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切实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三是专业力量围绕一线。建立“社区导师工作站”,选聘一批学生社区导师,充分利用社区空间,将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线下互动和线上沟通合理结合,开展学业、科创、职业规划、生活成长等辅导工作。四是管理服务汇聚一线。在社区设立心理辅导站,常态化开展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及时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化解学生问题,充分发挥后勤人员服务育人作用,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在社区内为学生做好生活关心和成长引导。五是育人力量持续凝聚。有效整合各方育人资源,聘请道德模范、学术名家、行业专家、杰出校友、校企合作单位骨干等担任校外导师,不断丰富社区育人队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社区特点的育人榜样或教育品牌。
三、实施“学生参与”工程,形成师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共同体
一是完善社区学生组织建设。成立7个学生社区团支部和自律委员会,引导鼓励学生社团或志愿服务组织入驻学生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学生成长发展,搭建师生互动桥梁,助推育人队伍“沉下去”、学生骨干“浮上来”,为做好学生社区治理夯实组织基础。二是丰富社区学生活动体系。围绕学校“两节两月四系列”活动育人体系,分阶段开展“学生社区文化节”“安全教育月”“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依托学生社区各类活动,逐步建立健全特色鲜明的社区“五育”和安全教育体系,有效激发社区育人活力。三是健全社区学生评价模式。完善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办法,适时启动以服务奉献为导向、以素质养成为目标、以经历认证为保障、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社区学生成长档案”建设,将在学生社区日常表现作为综合测评的参考内容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发挥学生四自体系作用。聚焦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社区治理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让社区成为学生心中真正的“家”。
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形成师生幸福发展的自信共同体
一是丰富空间文化内涵。在学生社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文化建设,将主流文化、学科特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融入学生社区文化廊壁建设,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二是举办多样文化活动。把握关键时间节点,调动全校文化资源,在学生社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筹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区主题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围绕“一社区一文化”“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项目”三个一发展目标,构建浓厚良好的社区特色文化,形成符合学校、社区特点的文化氛围,完善社区文化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社区文化的浸润中成长成才。
五、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形成师生数据共享的集聚共同体
一是夯实数字基建。强化数字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生社区视频监控、门禁闸机等全覆盖,业务办理和生活服务自助设备布点合理,形成完备的网络及数字化硬件体系,支撑各功能信息互联互通,服务平安社区建设。二是建设数据底座。推进学生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统一身份认证、一卡通聚合支付等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多平台数据汇聚,破除“信息孤岛”,强化数据感知、分析和干预,实现学生社区各软硬件信息互联互通,发挥数据集聚效应。三是拓展数字应用。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强化社区信息化软件建设,依托“智慧城职”APP和“智慧学工”系统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网通办”的线上服务,面向辅导员和社区管理人员建设学生管理应用平台和应用,为师生减负、为管理赋能。四是构建数智生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加强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开展社区运行数字大屏(驾驶舱)、预警提醒功能、学生画像建设,科学研判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决策、精准管理、精准思政、精准供给。
六、实施“条件保障”工程,形成师生共同维护的支持共同体
一是队伍保障到位。重视社区育人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责任清单和角色定位,制定《专职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管理办法》《“一站式”学生社区导师制实施方案》等,确保社区工作队伍源源不断、推动各方力量下沉到社区一线。二是空间保障到位。推动空间场域资源整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社区公共空间,七个学生社区均配备服务大厅、党团服务站、青年之家、二级心理站、师生交流室,并在龙翔园社区建成占地面积达2800㎡的23个服务功能区,打造师生喜爱的“第三空间”,营造“浸润式”社区环境。三是经费保障到位。根据建设规划,配置相适应的专项经费支持社区建设,列入学校年度预算计划并及时划拨,有力保障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基本管理服务工作。四是机制保障到位。持续完善统筹推进学生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清晰高效的组织架构、协同机制,定期会商研判解决各类问题,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和接诉即办等方面持续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满意度评价,不断提升各项教育管理服务质量。五是品质保障到位。探索围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标准建设社区软硬件环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实现高品质建设、助力高水准育人。
七、实施“提级介入”工程,形成师生协同治理的联动共同体
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先后出台和修订《“一站式”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方案》《“一站式”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对接联系表》,18个职能部门、7个二级学院分别对接7个学生社区,对16个楼栋、101个楼层、2456个寝室全面覆盖,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链接”的管理网格,构建“领导小组组长+社区负责人+楼长+层长+室长”组成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校领导包园提级介入、处级干部包楼提级介入、科级干部包层提级介入、辅导员包室提级介入的常态化监管模式,要求校领导每学年做到“五个一”,即“至少研究一次社区建设工作、至少召开一次社区工作会议、至少调研一次社区、至少参加一次社区活动、至少和包园社区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一次”;要求处级干部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即“所在部门至少研究一次社区对接工作、至少参加一次所在社区功能性党支部组织生活,至少参加1次社区活动、至少走访1次社区楼栋、至少和包楼社区楼栋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一次”;要求科级干部每月做到“五个一”,即“至少参加一次所在社区功能性党支部组织生活、至少参加1次社区活动、至少走访1次社区楼层、至少和包层社区楼层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一次、至少摸排一次包层社区楼层安全隐患”;要求辅导员每周做到“五个一”,即“至少在社区值班1次、至少参加1次社区活动、至少走访1次社区寝室、至少和包室社区寝室室长座谈一次、至少摸排一次包室社区寝室安全隐患”。
八、实施“特情响应”工程,形成师生应急同行的安全共同体
强化智慧城职建设,切实发挥校门人脸识别系统、校园监控系统、社区服务平台、水电使用数据平台、食堂消费系统等作用,适时监管异常情况,及时启动“行为异常”“经济异常”“心理异常”“出勤异常”“水电异常”等特情响应。构建工作联动机制。建立特情处置机制,形成二级单位之间、教学与学工之间、安保与后勤之间、现场与网络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无缝对接和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学生困难,线上建立学生社区“接诉即办”信息化平台,线下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大厅,推动各级网格管理建立每天记录、每周汇总、每月研判社区问题台账,健全单一问题及时办、多头问题联动办、复杂问题统筹办的问题解决机制,确保涉生问题基本在社区解决。
九、实施“匠星创建”工程,形成师生追求卓越的发展共同体
结合“城市匠星争光奖”评选,在学生社区形成寻标对标、比学赶超、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引导全体学生向“德技并修,向善笃行”争光奖看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志愿服务、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向“坚卓勤勉,博学致远”争光奖看齐,努力取得优异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名列前茅;向“砥砺奋进,技能成才”争光奖看齐,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向“创新创业,成就梦想”争光奖看齐,在创新创业比赛、实践中有突出表现或取得优异成绩;向“奋进自强,坚韧向上”争光奖看齐,勇于克服家庭、身体等重重困难,自尊自强,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