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事业双融合,传承文脉促发展——西南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融入到支部建设全过程,从“文学”“文化”“文脉”三方面入手,将促进个人、学院及国家事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文学专业特点的党建发展道路。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一幅用毛笔字现场书写的卷轴在西南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中徐徐展开。2021年4月,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文学经典与党史”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活动结合文学专业特点,从学者角度讲述了文学与党史的血肉联系、文化名人与中国革命的感人故事,开启了文学视角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新形式,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支部党员中,有基于学习会中的交流发言进而理论化后形成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也有受学习交流启发而开设全校通选课《红色诗歌文化》,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并入选学校“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系列思政大课。
一、立足于文学:深化理论学习与强化专业素养的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理论学习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支部始终将理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坚定“四个自信”。支部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形式,建立了结对学、线上学、课后学三种学习教育模式,注重读原著、学原文,保障了学习时间、提升了学习互动。同时,支部坚持学以致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学专业业务学习,坚持文学的人民属性和马克思主义属性,以马克思主义审视文学理论、文学作品,并以文学为对象,深刻理解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进而丰富了理论学习的内容、拓展了理论学习的路径,实现了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相互促进。近两年来,支部先后举办主题学习会10余次,树起理论学习的旗帜,引导师生在强化理论武装上做表率,切实提升了支部党员的理论素养,并进一步提升了支部党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科研与教学。
二、用力于文脉:型塑引领示范与谋求事业发展的相互成就
引领示范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具体体现,更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源泉。“行动是最好的引领,实干是最好的示范”,支部坚持以事业发展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审视引领示范效力,系统开展“旗帜领航”计划,聚力于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起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两面旗帜,引导支部党员紧扣学院事业发展,争做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的表率。支部党员在各项任务中关键时刻冲得上、紧急关头顶得住,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同向聚合、深度融合,使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成为加强基层党建的有益尝试和生动实践。自2019年12月至今,支部务实治学治教,坚持党建引领,汲取奋进力量,新增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别人才推荐人选1人。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高级别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8篇,新增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出版专著3部。促使汉语言文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打造了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支部党员作为主要负责人或核心骨干,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顺利通过第三级师范专业认证等学科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用心于文化:夯实初心使命与服务国家战略的相融共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支部始终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将致力服务文化强国战略作为践行党员初心使命的具体生动实践。支部党员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与吸收中华文化时代精华、深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党支部带领师生通过开设“弘文讲堂”,成立“指典弘文”网络文化工作坊,开发“指典弘文”微信答题小程序,推出“缙陵南风”微信公众号,组建“弘文”传习所,推动“弘文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争做弘扬传统文化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表率,构建起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弘文”党建品牌。同时,支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师生以百年党史为线索,叙写了100个党史故事、绘制了100幅手绘画作、录制了100条党史故事音频,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了“红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故事绘”系列展览,为广大师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立足于文学、用力于文脉、用心于文化的党建新思路,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党员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实现了互促互进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