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明老师教学二三事
润物无声
肖老师承担的一门本科生课程是《图书馆学基础》,这是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专业基础课。与图书馆学专业其他方法、工具类课程不同的是,《图书馆学基础》包含了不少与世界观、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如何在专业课学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贯穿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是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肖老师尝试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在课堂开展专题讨论,如2017年11月国家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肖老师结合课程中有关“图书馆法”的内容,组织了学习《公共图书馆法》的专题讨论,同学们有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对《公共图书馆法》立法精神的理解,有的联系实际谈制定图书馆法的意义,有的对不同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法》进行横向比较,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增进了对《公共图书馆法》的了解,而且对我们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又如,2018年下半年,课程教学中将“图书馆事业”内容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结合起来,组织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选择从某一角度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变化,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意义。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变化。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图书馆学基础》课,肖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参观湖北省图书馆。该馆是目前我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一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通过参观考察,学生不仅获得了关于“现代图书馆”的感性认识,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惠及全民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课比天大
上课对于肖希明老师来说,是一件无比神圣的事。平常严格遵守教学纪律,从教30多年从无任何差错就不用说了,最能体现“课比天大”的是遇到困难的时候。
2011年6月的一天,肖老师晚上有课。傍晚时分,突然天降暴雨,家住校外的他依然冒雨前往学校上课,而到达校门时,面前是一片泽国(当时还是未经整修的老校门),水深过膝。怎么办?肖老师毫不犹豫,卷起裤管,趟着漫到大腿的积水,前行四五十米,走进学校,按时出现在课堂上。
2012年8月,学院安排肖老师去西安、银川为校外在职研究生授课。在西安车站下楼梯时,肖老师不慎摔了一跤,踝骨骨折了,脚肿得很大,但肖老师想到学生已在等待上课,便毅然决定继续前往银川。在银川,他脚上打着石膏,拄着双拐,坚持上完两天课。肖老师的敬业精神使学员们深受感动。回到学校后,正值开学,他不忍耽误上课,又拄着拐杖走进了课堂,给本科生上课。
源头活水
图书馆学是一门致用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图书馆学专业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肖老师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有机结合。《信息资源建设》是肖老师主讲的另一门专业课。这门课涉及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许多具体的业务内容,如果只靠课堂讲授,效果肯定不好。肖老师积极探索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走进武汉大学图书馆,请负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专家在现场结合实例,讲授图书馆文献采访、数字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数字资源整合等课程内容,学生评价说“课程结合了很多实例,且加了一些实习和各行各业精英的分享,使得课程更加实用”(摘自学生评课)。“请进来”的则是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三新公司不仅是一家馆配商,更是一家从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平台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新公司的技术专家不仅向学生介绍、讲解了图书馆纸(纸本文献)电(电子图书)一体化采访,以及采(采访)编(编目)融合的原理、技术和操作实务 ,而且公司还向学生开放了系统平台的后台操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账号密码进入平台进行各种操作,使学生很快熟悉了新技术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采访的流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学以致用”的过程和效果,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