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4 |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思政“一院一品”工作案例 | 2020 |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走基层,强“四力”,育新人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走基层,强“四力”,育新人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胡馨月 李彬彬 李思铭 发布时间:2024-03-27 17:59:1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顺应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人才要求,于2017年制定社会认知课程,采用“思想教育—认知实践—专业实习”相结合模式,实现学生与老师全员参与、覆盖本科四年全过程、德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结合的“三全育人”特点。七年来,华科大新闻学院社会认知课程共组织队伍300余支,极大提升了新闻学子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探索出一套实践育人助力人才培养的特色方法。


一、 工作进展

(一) 启动:2017年-实现大一学生全覆盖

2017年,新闻学院社会认知课程工作正式启动,第一阶段课程以“广覆盖”为主,组织课程小组27个,覆盖本科生199人。以学生自主报选题为主,涉及红色印记、民俗文化、扶贫故事等方向。作为全国新闻传播学院中首个将社会认知课程纳入培养方案的学院,社会认知课程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多个校内外媒体的报道。

(二) 推进:2018年-推进社会认知课程第二阶段

在大一全覆盖的基础上,学院组织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参与社会认知课程第二阶段。遴选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带队,针对思政重点课题、部校共建重点项目组织专门队伍9支,其中一支队伍前往对口帮扶地区云南临沧,完成微电影作品《山》,用小切口呈现精准扶贫的力量,获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电影一等奖。同年,学院受邀参加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社会认知课程项目获全国三等奖。


 

微电影作品《山》


(三) 贯通:2019年-社会认知课程三阶段并行

遴选高年级本科生、硕博生投身国际交流与实践,启动社会认知课程第三阶段。组织国际交流队伍3支,分别前往英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本硕博“一带一路行”队伍深入缅甸、越南,对接当地媒体和高校,获团中央“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十佳队伍荣誉。


 

社会认知课程第三阶段队伍


(四) 服务:2020年-聚焦疫情下的武汉

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院组织社会实践认知课程小组17支,共计约300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培育出“讲好华中大抗疫故事”专题实践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优秀暑期实践团队”荣誉,全国仅十项。


 

“讲好华中大抗疫故事”专题项目


(五) 聚焦:2021年至今-培育社会认知课程特色项目

2021年至今,学院持续推进社会认知课程建设工作走深走实,一方面延续社会认知课程全覆盖、全参与的传统,另一方面聚焦特色项目。至今已打造出“寻访校友故事”、“长江边的非遗故事”“品牌助农”等多个专项,获全国百强团队、湖北省优秀项目等,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发稿20余篇;一系列创新成果在“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年会、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比赛中屡获大奖。


 

“品牌助农”“长江边的非遗故事”专题项目


2023年,学院牵头举办新闻传播学界实践育人研讨会,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新闻学院交流探讨实践育人机制。


二、 创新做法

(一) 贯通“三阶段”,构建实践育人全链条

学院通过社会认知课程体系“三阶段”构建起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供给体系,并纳入必修学分体系。第一阶段以“广覆盖”为目标,引导学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第二阶段以“深渗透”为目标,专业教师牵头、优秀高年级学生参与,打造一系列主题突出、特点鲜明的重点项目。第三阶段以“促交流”为目标,走访海外高校、媒体、公益机构等,锻炼新闻学子向外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 强化“四结合”,激活育人过程全要素

统筹整合资源,激活社会认知课程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各要素,形成党政班子、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合力。一是将学院主导选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每学期研讨社会认知课程主题,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实行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双导师制”;二是将教师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建立《专任教师指导学生社会认知课程课时认定及奖励办法》,激励教师带队伍、出成果,构建起科学研究与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三是将学科竞赛与项目培育相结合,推荐优秀项目成果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四是将国内认知实践与国际交流相结合,以国际交流走访项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三) 凝练“五成果”,助推实践成果全覆盖

对社会认知课程进行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制定《社会认知课程项目管理办法》完善成果考核、评价、认定体系。引导学生凝练调查报告、融媒体产品、创新创业项目、学术论文、咨政内参五类成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实践成果,扩大影响力。

三、 工作成效

新闻学院在顶层设计、师资力量、经费筹措等方面向社会认知课程投入大量资源,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大主题,开展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扎根一线基层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可靠人才。

(一) 服务基层建设,讲好党员先锋故事

学院构建“党建+马新观”“党建+社区”“党建+美育”融合发展模式开展特色实践活动20余场。组建“新影工作室”,走进多闻社区为金婚老人送上纪念照;举办“我与党旗合个影”活动,用光影定格红色青春;前往红色报刊博物馆,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实践成果。


“新影工作室”走进多闻社区为老人拍摄纪念照

学生前往报刊博物馆开展诵读活动


(二) 服务文化传承,讲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

社会认知课程启动以来,学院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方向之一,并逐步聚焦于“讲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由学院副院长李华君教授牵头,联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建。该项目目前已沿长江跨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8个省份,寻访非遗传承人106位,完成15万字口述史,短视频、微纪录片33条,文创10余件。与武汉博物馆合作打造互动解谜书籍《青花双瓶记》已出版;以恩施土家族文化为背景开发的互动游戏“林海拾遗”已在官方网站上线。


学生寻访湘绣研究所00后绣娘

学生原创非遗互动游戏《青花双瓶记》


(三) 服务乡村振兴,讲好品牌助农故事

2019年起,学院将“品牌助农”作为社会认知课程的重要方向,连续4年组织师生前往云南省临沧市开展调研实践,2022年获批校级思政重点项目,完成《临翔区农业品牌发展研究报告》,并获省优秀团队。


学生在云南临沧蚂蚁堆小学开展“新影”小课堂

学生在云南临沧开展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推广


(四) 服务弱势群体,讲好科技助残故事

学院聚焦“科技+人文关怀”领域,培育“金蝉子”、“地普开物”、“喻传新声”等团队,以唇语识别技术帮助聋人群体“再发声”,为武汉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开展公益汇演,以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呈现残障人士的生活困境,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度。

“金蝉子”人工智能助聋公益团队

“喻传新声”团队前往武汉市盲童学校义务展演


七年来,新闻学院秉持“走基层,强‘四力’,育新人”的理念,紧紧围绕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丰富社会认知课程的育人内涵。未来,我们也将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机制,为培养知行合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马骁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