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4 |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思政“一院一品”工作案例 | 第一临床学院:小家医大家——“亲友健康管理”医学人文实践

第一临床学院:小家医大家——“亲友健康管理”医学人文实践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亓来华、丁卉 发布时间:2024-05-20 10:18:45

医学人文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需求,自2013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国内率先以亲友为实践教学对象,以亲友健康问题为临床教材,创新性开展“亲友健康管理”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该实践本着“治小家医大家”的宗旨,通过为亲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注重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弥补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不足,实现全员、全程、全人教育。


一、开展情况

项目要求医学生从入校起,以“准家庭医生”角色逐步为3名以上不同年龄段亲友建立健康档案,并动态追踪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形式,引导学生全程开展服务性学习。以亲友健康问题为导向,驱动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实施全程实践,培养专业能力;开展递进性移情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培养具有“全面医学知识、卓越临床能力、高尚职业道德”医学人才的全人教育目标。

(一)建设立体教学平台

1.组建教学团队:遴选并培训临床学院内、外、妇、儿等学科一线骨干教师30余名,社区家庭医生10余名,品学兼优学长导师10余名。形成由多层次教学基地、多学科、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高级职称比例达75% 。



2.搭建教学平台:整合日常教学平台、临床教学平台(教学医院、社区卫生中心教学基地)和网络交流平台(亲友健康管理QQ群、华科协和教学公众号),建立了基于亲友健康管理实践,线上线下讨论、实时交叉互动学习平台。教师团队不定期遴选发布学习资源(临床案例、诊疗指南、医学科普、卫生与健康政策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施亲友健康管理

1.建立档案:学生从入校起逐步为3名以上不同年龄阶段(祖辈、父辈、侄辈或同辈)的亲友建立健康档案。低年级学生以收集整理既往健康资料、记载亲友生活习惯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收集亲友健康相关问题、制订疾病诊疗方案、健康宣教为主。



2.动态追踪:要求学生建档完成后利用日常电话、网络联系、假期回家等多种方式,持续追踪管理建档亲友的健康状况,每学期需至少完成2次档案随访记录更新。



3.反馈促进:学生以“医生”和“亲友”的双重身份实施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对健康、亚健康亲友,结合年龄、性别、职业等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引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对患病亲友,收集前期诊疗信息、追踪诊疗过程,督促遵医行为,尽可能开展陪医引导、参与临床决策,做好医患沟通。将专家认同后的检查、就诊、治疗预防建议以健康家书形式反馈意见。

(三)形成学习机制

1.学生自主学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通过立体教学平台交流亲友健康问题,实现交叉互助学习。开展网上“模拟会诊”:收集亲友健康问题→自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提交讨论→管理员整理→共享案例学习。

2.教师引导学习: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启发、引导学生基于亲友健康案例学习讨论,适时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意见,巩固理论基础,培养临床思维。

3.定期审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建档质量,审核学生对亲友健康促进的初步意见,提供专家建议;管理团队评价学生参与度、贡献度,激励学生互助学习;设计问卷调查表,评估实施效果。

(四)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1.亲友健康档案的建立列入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计划,占1/4考核权重。

2.亲友健康管理列入计划内临床实习(含2周社区医学实习),建档管档占社区医学实习1/6考核权重。

3.形成贯穿全程的《亲友健康管理》系列递进实践课程,共3个模块,80个学时5个学分。


二、创新做法

(一)创新实践对象

改变以病人为唯一实践对象的传统,创新性将医学生亲友作为学习实践对象,拓展亲友为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改变了长期制约医学生临床实践的病人配合度差、实践机会受限、案例追踪学习困难等难点问题。

(二)创新学习方法

通过亲友健康问题导向式学习,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实时互助学习、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服务性学习,理论结合实践运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通过自然的情感纽带,从激发学生家庭责任感,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递进性移情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三)创新实践内容

创新以亲友健康问题为临床案例教材的学习。对亲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巩固了以疾病诊疗为主体的医学专业知识,弥补了传统课程体系中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医学人文等知识的不足,通过第二课堂、隐性课程拓展了学生社会、心理、伦理、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运用。

(四)创新学习平台

由学校与社会、教学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线上与线下相互交融的全方位立体学习平台,学生多渠道整合学习、不断实践、螺旋递进、全面提升,形成全方位学习机制。


三、工作成效

(一)学生参与受益面广

截至项目第一阶段,1163名学生(通识、基础、临床教育阶段各193、188、782名)建立1820份亲友健康档案。880余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基于亲友健康问题实时互动,平均每天20余次;不定期开展PBL讨论;学生骨干团队每2周整理疑难案例并共享学习。项目已推广应用于全校医科各专业。学生主动服务社会,深入社区开展义务咨询、健康宣教;学生假期主动服务留守空巢老人;优秀推免生主动选择全科医学专业。

(二)全人教育培养成效受认可

452位学生评价结果显示:90.71%认为自身临床能力提高;91.67%认为移情能力提高;95.12%认为沟通能力提高。

26位教师评价结果显示:92.31%认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84.62%认为科研能力提高,专业知识完善;88.46%认为临床思维训练增多,临床技能提升。

537位亲友评价结果显示:91.22%认为健康意识增强,健康素养提升;95.67%认为亲人间感情交流增加,促进家庭和谐。





(三)成果转化

开发“我的健康银行”APP,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获首届全国“最佳医学转化创业项目奖”。



(四)论文发表

项目成果7篇论文在《中华医学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五)媒体关注

《健康报》、《武汉晚报》及“武汉教育电视台”多次报道,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等媒体纷纷转发。

(六)学界认同

国内教育界、医学界多名权威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并积极推荐;多次受邀在国内大会交流,得到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马骁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