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论文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思维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思维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11期 作者:李辉 吴鹏华 发布时间:2022-12-21 21:26:50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2]历史思维、历史视野、历史主动精神等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话语。科学把握历史思维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阐述历史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现实化的具体方略,对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历史思维是一个多向度范畴。从时间视角而言,历史思维对应的是现实思维、未来思维;从方法视角而言,历史思维对应的是理论思维、实践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从主体视角而言,历史思维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唯物史观,反对的是唯心史观。

1. 历史思维的基本内涵

历史思维是历史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其现实内涵随着不同时代历史认识主客体的变化而变化。近代以来,维柯、黑格尔、狄尔泰等西方历史哲学家以理性原则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但是其研究的对象是观念历史而非真正的历史,其思维方式缺乏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将历史和人的活动统一起来,消除了西方历史哲学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先验性和神秘性,从而“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可能性”。[3]因此,在当代历史思维就是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一定的对象置于历史方位之中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尊重历史事实、找准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趋势进而赢得历史主动是历史思维的基本遵循。

尊重历史事实是历史思维的出发点。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思维是一种关于历史事实的历史认识,其水平受到历史认识主体的文化素养和阶级立场的制约。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历史思维的内在张力。历史思维秉持唯物史观,坚守人民立场,注重以广泛充分的历史事实为认识资源,着力明晰其中蕴涵的全面真实的历史联系,从而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中还原历史事实的本真面目。

找准历史方位是历史思维的立足点。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实践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历史方位是指一定对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坐标。只有立足一定对象存在的历史情境,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历史,才能找准历史方位。历史思维强调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4]也不能用曾经的历史成就、辉煌功勋来审视后来的挫折坎坷、曲折探索,不能忽视后人做出的前人所未竟的事业,从而在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相统一中锚定历史方位的具体坐标。

把握历史趋势是历史思维的落脚点。历史思维不仅关注过去、现在,也面向未来,注重在回顾历史、立足现实中明晰历史趋势。“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外在反映”,[5]昭示着一定对象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未来可能。只有梳理一定对象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清主要矛盾,抓住历史主流,才能把握历史趋势。否则,容易犯以次要矛盾否定主要矛盾、以支流代替主流的唯心主义错误。历史思维以历史规律为遵循,以一定对象的内在矛盾变化为主线,厘清一定对象历史发展的主题,在明晰“从哪里来”的基础上指明“往哪里去”,从而在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相统一中把握历史趋势。

2. 历史思维的鲜明特征

历史思维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同以往唯心史观指导下的思维方式有根本区别。历史思维强调遵循历史规律,明确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重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历史联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反思性、比较性和超越性。

第一,科学性。历史是科学的,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思维能否准确反映历史,是衡量其科学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用唯物史观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更具有科学性。“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6]是否坚持唯物史观成为判断思维科学性的衡量标准。历史思维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系统把握历史规律,在正确对待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科学评价历史得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指引历史创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第二,人民性。历史思维不是抽象的无主体的思维,也不是以抽象的主体为主体的思维。历史思维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思维,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思维既是人民历史创造过程的思维反映,也是人民创造历史实践的思维指引。人民群众既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历史认知和历史实践,也需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其养成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具有突出的人民性。

第三,反思性。历史思维是反思性思维。历史思维的反思性主要表现在对已有的历史观的再思考,即对正确历史观的肯定,对错误历史观的批判。从宏观而言,历史观可以区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此外还被区分为阶级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等。在当代,影响较大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思维则表现为以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唯物史观,具有浓厚的反思性。

第四,比较性。历史思维强调以史为鉴,在历史比较中汲取历史智慧。历史比较包括历时性的现在与过去的纵向比较,也包括共时性的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等的横向比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7]历史思维通过在纵横比较中建立历史坐标系,既可以找到差距,取长补短;又可以认识进步,确证自信,具有明显的比较性。

第五,超越性。“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8]历史思维回眸过去但不拘泥于过去,立足现实但不止步于现实,旨在融汇过去、现在而聚集面向未来的强大历史合力。只有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才能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中保持历史思维的生机活力。历史思维追求在历史创造中不断创造历史,具有超越性。


二、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的价值意蕴


坚持历史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历史思维传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

1. 赓续中国共产党历史思维传统的应有之义

历史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程,也是一部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的实践史。”[9]在百年党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历史思维,形成了总结历史经验、开展历史教育、汲取历史智慧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回顾过去,梳理历史、总结历史是我们党坚持历史思维的基础。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0]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思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时间节点适时总结历史,以澄清历史问题、明确历史结论、统一历史认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就是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史进程、重要成就、历史经验,重点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历史任务。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开展历史教育的传统。立足现在,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是我们党坚持历史思维的关键。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1]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思维,把开展历史教育作为人们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主要渠道。为此,高校先后开设“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课程,逐步开展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的历史教育。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提高开展历史教育的自觉,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开展历史教育的历史经验,整体布局历史教育的基本要素、功能定位和内在结构,全面优化历史教育的实践方式、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赓续中国共产党汲取历史智慧的传统。面向未来,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我们党坚持历史思维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思维,重视以史为鉴,汲取开创未来的历史智慧。为此,中国共产党深刻汲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文明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中蕴含的历史智慧,从而夯实了百年辉煌成就的历史根基。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有意识、有目的地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从而在历史镜鉴中汲取历史智慧。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如何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的要求,依然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问题”,[12]包括不够重视历史思维。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历史方位,增强历史感,明确发展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其内涵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内涵的基本条件。只有认清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时俱进地调整要素结构和功能定位,更新运行机制和实践方式,使其与时代相契合,与社会相适应,与人民精神需要相对接。历史思维是反映历史的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认清新时代的认识武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认清新时代的形成依据,置于大历史中认清新时代的发展过程,聚焦“三个意味着”认清新时代的现实意蕴,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清新时代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所谓历史感,“指的是对于历史场景中人们的活动、情感和生活方式有着符合其历史处境的了解”。[13]历史感的生成是以历史资源为物质载体、以历史问题为精神动力。而历史资源的开发运用和历史问题的选择设置,都离不开历史思维的指引。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一方面能够坚持史论结合。以教育目标为指向,科学开发历史资源,以教育内容为依托,合理运用历史资源,用历史资源支撑理论内容,用理论内容引领历史资源,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能够坚持问题导向。以教育内容为基础选择历史问题,以受教育者思想实际为靶标设置历史问题,以历史问题勾连历史知识,以历史问题启发历史理解,增强教育的鲜活性,进而在历史资源与历史问题的深度互动中增强历史感,帮助受教育者理解活的历史。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是其应然目标与实然状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前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提供其发展的现实基础,也制约其发展的历史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目标指引其发展的未来走向,也影响其发展的前途命运。能否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目标与实然状态的矛盾运动,是明晰其发展趋势的关键。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一方面有助于立足现实回望历史,通盘检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发展经验和发展问题,厘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基础、现实状态,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确定其实然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着眼未来审视现实,动态追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及时了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内容新动向,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进而在应然目标引领实然状态、实然状态规约应然目标的有序运行中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3. 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14]其中历史虚无主义重点聚焦历史领域,对人们的历史认知、历史记忆、历史自信造成严重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唯心史观。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力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势头。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由明转暗,以更为隐蔽、不易察觉的形式进行渗透,给人们辨析历史虚无主义带来认识困难。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帮助人们确立遵循历史规律、符合历史事实、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判断标准,洞察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支流否定主流、以虚假模糊真实的错误实质,了解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作品、新闻舆论、历史教育、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具体类型,从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洞悉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看似只是针对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于现实无涉,于未来无害;实则“像一味思想精神的‘毒药’”,[15]侵蚀立足现实、通向未来的历史根基,危害甚大。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觉察历史虚无主义的诡计,即利用部分人历史认知缺乏的弱点,向人们散播娱乐化的、恶意编造的、强行篡改的虚假历史。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人生阅历有限,尚未具备科学分析、辨别、判断历史的思维和能力,容易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精心构设的陷阱。此时,“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16]

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有助于提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坚持唯物史观,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一方面,能够以唯物史观进行思想引导,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特别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又系统推进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从而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以唯物史观为批判武器,既从理论上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现实危害、本质特征,又在现实中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言论,从而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的现实化方略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的根本路径,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的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的现实化,是历史思维对象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及其效果的实践活动。其中,教育内容是承载历史思维的关键要素,教育创新是运用历史思维的重要过程,受教育者是养成历史思维的价值指向。因此,以明确受教育者的历史角色意识为引领,以构建教育内容的历史坐标系为支撑,以增强教育创新的历史主动性为动力,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维现实化的重要方略。

1. 以历史使命明确受教育者的历史角色意识

新时代赋予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期待其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角色。但是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新时代中国青年“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17]倘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出现历史角色意识模糊、历史使命感薄弱的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历史使命为指引,使受教育者明确历史角色意识,形成历史使命感。

第一,在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发展中明确历史角色意识。正确认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是明确历史角色意识的基础。个人命运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契合社会需要,才能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由于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影响,少数人片面强调个体价值,自身历史角色意识不强。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着眼历史,讲清楚中国青年顺应时代大势、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不同历史命运,在正反结合中阐明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发展的历史正当性;又要聚焦现实,以青年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讲清楚个人成长轨迹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同频共振,在以小见大中阐明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发展的现实合理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8]这就是以受教育者为切入点,将个人成长阶段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结合,教育引导青年在增强历史代入感中明确历史角色意识的典型示范。

第二,在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中明确历史角色意识。正确认识青春时光与人生阶段的关系,是明确历史角色意识的关键。人的生命历程是有限的,青春是一生中宝贵的时光。唯有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才能在奋斗中谱写无悔的青春之歌。但是,由于社会竞争“内卷化”的加剧,少数人看不到奋斗的意义和希望,选择“佛系”和“躺平”,消极对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青年的整体生命历程为经,以青年人生成长阶段为纬,整体把握人生有限性与意义无限性的辩证关系,重点剖析青春时光的身心特征、特殊价值、人生意义。教育引导青年增强历史意义感,将青春担当与历史使命相结合,以奋斗者的姿态肩负起历史责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在个体价值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明确历史角色意识。正确认识个体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关系,是明确历史角色意识的重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9]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只有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党的宗旨为基本遵循,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指向,教育引导青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党的历史使命相结合,积极主动参与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2. 以历史自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坐标系

新时代的青年“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20]不再满足于被动机械的知其然,更追求知其所以然,注重了解知识结论产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知识、摆结论,更要讲清楚知识结论背后的理论渊源、实践进程和历史背景,做到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构建教育内容的历史坐标系,以增强其历史脉络感和历史厚重感。

一方面,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坐标。历史自觉在纵向历史分析上表现为以长时段看待历史,即置于更长的历史周期中考量历史。长时段能够在整体发展进程中更加直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演变、具体过程和价值意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坐标,就是以教育内容的现实内涵为历史原点,往前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进程,往后研判其发生的时代意义、理论贡献、实践影响,从而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更长历史周期中扩大教育内容的历史纵深,进一步融通教育内容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另一方面,在历史的宽视野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坐标。历史自觉在横向历史比较中表现为以宽视野看待历史,即置于世界历史、国际形势中考察历史,将历史视野的范围“由过去的精英历史扩展到了整个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21]宽视野强调以他者历史为参照,能够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知先见,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历史的宽视野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坐标,就是以教育内容的中国特色为历史原点,综合比较世界其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明个性,概括总结世界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共性,从而在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对接中拓展教育内容的历史范围,进一步统合教育内容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3. 以历史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主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22]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是以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步为条件的。坚定历史自信成为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3]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党的奋斗成就和奋斗精神的自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从而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互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支撑中增强历史主动性。

一方面,在对党的奋斗成就的自信中增强历史主动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创新、善于创新,先后实现了“生命线”、“以人为本”、“大思政”、“三全育人”等理念创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隐性教育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法创新;支部建在连上、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等基层工作创新。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领能力。增强新时代的历史主动性,就是要坚定对党的奋斗成就的自信,凝练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百年实践经验,抽象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遵循,科学研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潜在动向,提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整体布局,从而打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提前量。

另一方面,在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增强历史主动性。党的奋斗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集中展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战争环境下彰显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姿态,在经济文化落后情况下彰显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姿态,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挑战下彰显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姿态,在新时代彰显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姿态,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葆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精神自觉。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主动性,就是要坚定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自信,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系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展成就,积极面对、主动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挑战、挫折困难,不断铸牢理想信念,从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精神准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6-57.

[2][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15.

[3]孙晓喜.历史的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6.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5]李珍.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9]王炳林,余坤.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思维的百年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1(2).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12]李春会,韩喜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5(3).

[13]彭刚.历史理性与历史感[J].学术研究,2012(12).

[14][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15]张博,孙兆阳.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危害及应对策略[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2).

[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339.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

[1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

[20]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1][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译者:陈恒.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8.

[22]骆郁廷,项敬尧.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18(1).

[23]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责任编辑:张潇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