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义
陈明义:“背着川藏公路”进藏的开国少将
陈明义(1917年3月—2002年5月24日),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二野十八军参谋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9年底,主席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在缜密分析国内外形势后,发电指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于是1950年1月,主席发给彭总电文的同时,也转发给了刘伯承、邓小平和贺老总,希望刘邓两位担起解放西藏的重担。
刘邓决定,让18军张国华来啃这块硬骨头。
1月6日,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奉命赶到重庆,邓小平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马上起身立正:“一切听党安排!坚决完成任务!!”
当时,18军已经受到了接管川南的命令,张国华任川南行署主任、政委谭冠三任自贡市委书记、副政委王其梅任泸州市委书记,各师已抽调了大批工作队,到所属各县开展工作。
解放军战士也是人,经过长年累月的血战后,能驻扎在气候温和湿润川南,无疑是个众望所归的美差。有些干部更是开始憧憬着娶妻生子的幸福生活。
为扭转部队中的懈怠思潮,张国华在接到命令三天后,就通知参谋长陈明义,让他立即带领3个师的领导来重庆开会,刘、邓首长要亲自接见,重新部署任务。
在全军干部动员大会上,邓小平特意指出,“西藏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地处边疆,交通很困难,情况特殊。你们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解放西藏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军事政治协同解决,同时必须解决补给问题,解决公路修建问题。”
命令下达后,18军参谋长陈明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参加过长征的他,对遍布川西的皑皑雪山,有着深刻的体会。
大军即将西进,但军参谋部别说是西藏的军用地图,就连一张行政区划图都没有。他派人到书店买了一本三联书店1950年出版的《中国地图册》,在这份地图上,从雅安向西到拉萨的路上,赫然横亘着十几座大雪山,以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十几条大河。
有了大概认识后,陈明义马上安排测绘大队出发,开始绘制沿线的地图,作为后续部队进军的参照。
与此同时,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后,他着手组建了直属于军部的西藏政策研究室,专门负责拟定进军西藏的各项政策。成都华西大学李安宅教授夫妇受邀加入,国民党起义将领卿云灿,也因有过驻扎西康藏区的经历,而加入。
随着部队的西进,18军爆发了严重的补给危机。
即便陈明义全力筹措,即便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即便刚组建空军冒险空投物资,18军依旧多次大面积断粮。干部战士一开始还能用狩猎获得补充,但很快为照顾藏胞的信仰传统,便被全军明令禁止,窘境下的指战员,将驻地周围所有能吃的野菜挖采一空。
为解决严重的缺粮问题,18军决定分成前后两部,张国华、谭冠三率军机关和主力进军拉萨,其余所属部队及西南军区支援的工兵部队,由陈明义负责指挥,担负运输、修路、修机场、支援前方的任务。
就这样,基建狂魔的Beta版在川藏线上亮相,相比于正式版的大机械作战,测试版只能靠十八军战士的双手和意志取胜。
在当时的环境下,所有工作只能靠人力完成,公路的每一寸延伸,流淌的都是战士的汗水,甚至鲜血。如影随形的塌方、泥石流、坠崖、爆破事故、高原肺心病,威胁着筑路官兵和民工的生命,在施工的第一年就有上千名官兵和民工献出生命,其中仅雀儿山就牺牲了300多人。就这样筑路大军,用钢钳钉、铁锤砸、炸药崩,历时四年终于修通了川藏北线。
在筹措物资补给工作之余,陈明义还要争取当地藏族势力的支持与配合。因为,在公路尚未修通的地方,只能依托地方势力组织人力、骡马和耗牛进行运输。
在昌都战役筹备期间,陈明义奔走于康区土司、头人的庄园,与藏族上层人士促膝谈心,广交朋友。
在他的工作下,德格地区最有势力的头人夏克·刀登和德格女土司降央伯姆都成了他的朋友。
昌都战役前后,康区头人组织的耗牛运输队,将30多万斤粮食运到了前方,有力得支援了前方的战事。
因此张国华在总结昌都战役时说:“支前补给工作做得很好,很有成绩。要说成绩,首先是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的领导、后方运输部队、筑路部队,应当给他们记第一功。”
就这样,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解放军战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背着川藏线,完成了解放西藏的历史任务。在这处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原上,插满了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