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思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静丨高校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 培育时代新人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静丨高校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 培育时代新人的三维着力点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静 发布时间:2025-02-27 09:58:18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作为“六力”之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在向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把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高校要坚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上好“大思政课”,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断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提升学生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理论自信、实践自觉和价值认同。


      理论之维:

   聚焦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在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中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力量之源。高校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讲透讲活讲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学理支撑。

一是以科学的理论为起点,在讲透道理中提高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把牢建设教育强国政治方向的应有之义。高校应抓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在第一课堂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使学生充分感知真理的力量,为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奠定认识基础。

二是以生动的现实为支点,在讲活道理中加深理解。理想信念教育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生动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与现实关切,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理解,从而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引领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三是以深厚的文化为基点,在讲深道理中凝聚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源泉,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讲清楚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讲清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光明前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白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不断强化政治认同中筑牢理想信念,引领学生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实践之维: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持续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彰显强国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爱国奋斗是高校思想引领的行动指向,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之要。高校要在场域拓展、基因激活和氛围营造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中引领学生深化爱国情、坚定报国志、投身强国行。

一是以“情境化”拓展教育场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永恒主题。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博物馆和遗址的实地参观和现场授课中引导学生感受精神内涵;要充分拓展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以演讲、创作、展播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创作感受中传承红色基因;要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清明节祭拜革命英烈、国庆节升国旗仪式等,引导学生在庄严仪式中增强国家意识。

二是以“校本化”激活文化基因,坚定学生的报国志。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高校要利用好校本文化的特色优势打造思政教育品牌,开展好校史校训教育、校风文化教育等,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特色教育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在各自领域的奋斗经历和成长经验,讲述国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爱校荣校之情和报国奉献之志。

三是以“系统化”浓郁躬行氛围,鼓励学生的强国行。实践育人是高校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学生彰显强国担当的重要路径。高校要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发挥好“大思政课”育人实效,要围绕“听、看、行”哺育全方位浸润的文化实践,打造科学普及、创新实践、科创竞赛、学术报告、创意推动、创业拉动“六位一体”的品牌化双创实践。以实践课程体系化建设引领项目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围绕学生需求优化资源供给,保障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我发展实践。以多样的实践育人载体助力学生全面提升实践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生动实践中展现爱国奋斗的行动自觉。


      价值之维:

   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聚力营造全方位育人生态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保障,又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高校要拓展引领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贯穿日常、覆盖网络、凝聚合力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一是精准化集成,打造“一站式”价值涵育单元。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实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嵌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在教育教学、生活实践、校园文化等关键环节的贯穿、结合与融入,在“五育并举”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在健全奖助体系,广泛开展诚信感恩教育等活动中,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使之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是数字化赋能,创新“针对性”价值引领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等,为学生精准画像,建立思想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凝聚思政引领力提供数据支撑。加强网络思政建设,打造网络育人阵地,用好短视频、微课等载体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品牌,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从网络阵地构筑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三是社会化协同,形成“家校社”价值践行联盟。在校内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在校外巩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定期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以优良家风的构建巩固教育成果。积极拓展社会资源,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校园担任思政导师;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培育时代新人、推进强国建设的精气神。


责任编辑:胡秋丽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高校要坚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上好“大思政课”,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断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提升学生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理论自信、实践自觉和价值认同。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