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走新”又“走心” 深入开展红色资源育人改革创新
阳春三月,革命星火映照菁菁校园。3月25日,福州大学举行红色资源育人改革创新活动,学校与古田会议纪念馆携手打造的“行走的场馆思政”在校园内震撼亮相。当古田会议纪念馆的珍贵史料如红色文化礼包般“拆封”于同学们眼前,当馆长化身“红色快递员”将原汁原味的革命故事“送货上门”,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对话就此展开——文物在情景剧中“苏醒”,文件在歌声中回响,师生以“继承者+传播者”双重身份共绘红色图谱。这堂打破围墙的思政金课,是历史文物与时代好青年的思想碰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一、红色资源进课堂,打造思政育人"立体教科书"
当福大“红”遇上古田“红”,一场特别的“红土地”主题思政课被搬到校园讲堂,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模拟法庭,古田会议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黄光礼走进校园,以“馆长讲思政课”的形式,为福大学子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他以丰富的历史细节,从红四军到达闽西后的分歧与争论切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古田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及意义,重点讲解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从萌芽到确立的关键历程,并从新型人民军队定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等维度,系统总结了古田会议的历史贡献。
这堂思政课最打动人的,是它让历史从教科书里“活”了过来。黄馆长用一个个鲜活的细节——红四军首套军装的缝制故事、四块银元背后的战友情谊,将古田会议的精神具象为可触摸的记忆。当《寻路》纪录片中重现朱毛关于“军队民主与集中”的激烈辩论时,整个模拟法庭鸦雀无声。在历史影像的沉浸式呈现中,“思想建党”原则的诞生过程突然变得如此清晰而必然,原来红色基因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需要我们重新发现的密码,这种互动式、思辨性的思政课,让历史照进了现实。土木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曾千同学感慨道。
此次“馆长讲思政课”活动,是学校深化红色资源育人改革的创新实践,更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学校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契机,系统推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资源焕发新时代育人活力。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福州大学关于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红色基因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通过“红帆先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创新打造“红色资源进校园”品牌活动,构建起“课堂+实践+文化”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在教改上,突破传统模式,以“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用“沉浸式”取代“灌输式”。通过引入珍贵历史细节、影视片段再现等教学手段,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使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这种“有温度”的教学方式,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青年学子精神成长的鲜活教材。
二、红色资源进集体,编织温暖育人"经纬网"
当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遇上“校园青年宣讲员”,一场“红色联盟”活动正式起航,福大红帆班党支部与古田会议纪念馆党支部共建授牌仪式在旗山校区博学厅举行,通过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古田会议精神为引领,在铸魂育人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将通过组织实践研学活动、联合开发特色思政课程、共建红色教育资源库等方式,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校园;同时聚焦理论课题研究,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开展系统性学术攻关,力争推出一批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咨政报告,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活动现场汇聚了学校多个特色学生群体:红帆班、国旗护卫队、退役士兵、首批温暖集体代表以及闽西籍红军后代学生代表。这些特殊的“红色传人”构成了校园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的项月冷同学作为闽西籍红军后代,凭借深厚的红色家学积淀成为校园的“红色故事专家”;法学专业的王祥宇同学则以饱满的热情担当起红色精神的“传播使者”。学校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组成特色集体,通过开展闽西革命故事宣讲、红色主题实践等活动,让红色记忆在集体互动中焕发新活力。如今,他们已成长为温暖集体建设的中坚力量:既是红色理论学习的“领学员”,又是红色实践活动的“示范者”,成功将红色文化从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认同,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学校积极探索“红色基因+温暖集体”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三大创新路径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在资源挖掘方面,学校重点培育闽西籍革命后代学生集体,建立“故事领学+实践领航”双轨机制,推动红色记忆从家族传承走向集体共鸣;在育人载体方面,构建“理论浸润+场景体验”立体化教学体系,既深化古田会议精神主题班会建设,又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走—听—看—思”四维联动实现革命精神的全方位传承;在传播模式方面,创新打造“自我教育+朋辈影响”育人范式,以“红帆先锋班”等示范集体为引领,通过校地协同发力,编织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温暖育人“经纬网”。
三、红色资源融文化,构筑校园精神“生态圈”
本次红色资源育人改革创新活动突破传统模式,将思政课搬上艺术舞台,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传播。“红古田•红故事”系列思政课,巧妙融合福建古田红色文化与歌曲、舞蹈、快板、朗诵等表演形式,打造了歌曲《红土地的诉说》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红色故事《村口五颗“英雄树”》《一个人的天荒地老》《古田之光耀征程》,快板《古田会议铸军魂》,合唱《灯火里的中国》等文艺精品,这是一堂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并重的思政课堂。这种创新教学形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更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在艺术熏陶中完成深刻的思想洗礼。
曹秀雯老师表示:此次活动,古田会议纪念馆以多种形式展现红色文化,为校园注入了鲜活的精神养分,使校园文化既扎根历史又充满时代朝气。这些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既让厚重的革命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也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灵感。学生们积极参加到活动中,以《灯火里的中国》唱响赤子之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未来,我们将持续用好红色资源,鼓励学生用艺术语言讲好红色故事,在创作中深化对历史的敬畏、对信仰的坚守。
如何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福州大学给出了创新答案。学校以校园文化为育人沃土,通过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新范式。近年来,学校持续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表达,开展研究生思政课程课题研究创新展示活,推出大型沉浸式戏剧《嘉木留芳》等原创作品,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和艺术舞台。通过校史音乐剧、红色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学校巧妙将思政要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参演、观演中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与“走心率”,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红色资源进社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打磨最后一米”,学校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社区,组织《古田会议——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专题展。165张珍贵历史图片与复刻会议决议手稿在图文展板上铺陈,当讲解员赖芷薇轻触展柜,带领观众“触摸”复刻的泛黄手稿时,古田会议“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历史场景仿佛重现眼前。现场学生驻足凝视展板上的历史画面,28号栋楼宇党支部书记徐珮礼老师感慨道:“置身展陈中,仿佛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深刻理解了‘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时代意义。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拼搏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学生社区是学校思政教育新场域。学校以本次巡回展览为重要载体,构建馆校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平台。专题展通过“社区巡展+E家思政”双线推进,将古田会议纪念馆的珍贵史料转化为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移动红色课堂”,创新采用“专业赋能+青春叙事”的传播模式,深挖史料细节,在学生社区党校设计沉浸式展陈,让红色人物从历史中“立体走来”。这种“青年讲、青年听、青年传”的朋辈教育生态,通过“微展览+微宣讲+微剧场”的多元形式,实现了红色文化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的精准触达。
近年来,学校通过创新构建“社区+红色”育人体系,通过“三融三式”打造立体化红色资源育人新生态。一是融通馆校资源,深化与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合作,以专题展览进社区、宣讲入楼宇实现红色资源场景式呈现;二是融创传播形式,组建“红帆先锋班”青年宣讲团,以青年话语激活红色基因,实现红色文化浸润式传播;三是融合党建网格,推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在楼宇宿舍开辟“红色驿站”,推动闽西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学生生活圈,形成“展教结合、讲学互促、知行合一”的贯穿式育人闭环,构建起“处处有红色阵地、时时受思想熏陶”的社区红色生态,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