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建领航促融合 医药发展勇担当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系教师党支部2023年入选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4年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现有党员17人,博士学历16人,教授7人;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人才2人、市级人才5人,校一流专业责任教授1人、一流课程教学名师1人。党支部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党建+医药”特色育人体系,以医药研究与课程思政为特色,带领团队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获评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铸魂育人,强化理论武装筑根基
构建“三学联动”机制。建立“书记领学、专家导学、实践促学”学习体系,创新“行走的党课”“云端微课堂”等学习形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内容。2024年累计开展政治理论学习50次,党员教师参学率100%,达1200人次,切实增强党员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创新“四维融合”模式。推行“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小组设在团队中、党员攻坚在项目里、服务落在产业端”工作机制,组建中药材育种、新药研发等3个党小组,明确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路径,支部入选省级“双带头人”工作室。打造“青蓝结对”工程,由4名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培育教育部和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
协同创新,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打造党建联建共同体。与15家单位构建“政产学研用”党建联盟,形成“组织联建、资源联享、项目联攻”合作机制。与中国质量保证中心、中共蕲春县委中共五峰县委、五峰县卫生健康局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助推楚药蕲艾高质量发展、五峰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划落地。与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党委联学,强化党纪学习和作风建设,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规范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全方位技术支持。与神农架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共建,深入当地种植基地,指导淫羊藿育苗与规范化种植。与湖北省利川市卫生健康局党委、湖北吉昌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联建,培训技术人员500余人次。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组建党员攻关小组,将党建成果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第二党支部、湖北省中医药大学药学党支部开展共建,学精神强党性,研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技术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密切与区域合作企业联络,针对需求开展联合攻关,研究1.1类中药创新药,解决药物研究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获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到企业调研和技术支持
立德树人,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
创新“三全育人”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构建“课程教学-科研训练-产业实践”育人链条。修订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先后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新华网新华思政、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智慧树、超星、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理工智课等平台上线,有效实现跨境、跨校、跨界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分享,共建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校级在线/一流课程/校级资源共享课/理工智课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
注重本科生课外实践锻炼,带领支部师生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郧西县、五峰县、利川市等中药种植区开展“田间地头课堂”,开展行业产业实践调研活动;组建“药食同源,草木共生”社会实践队深入神农架林区,调研特色中草药种植与应用现状,实地考察生物多样性,深化实践育人。
党支部教师开展实践育人
拓展社会服务维度。党支部积极践行服务社会理念,广泛组织并参与各类教育服务活动。党员教师们走进黄梅县黄梅第七小学独山校区,为孩子们开设药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科普课程,并捐赠自编教材80册。制药工程专业师生深入神农架松柏镇百花坪社区,为当地孩子及其家长开展医药文化科普讲座。刘霞教授连续两年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年会上分享课程建设经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共同探讨药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国教学院、硅酸盐中心、化生学院、马赛学院等开展师德讲堂,发挥师德先进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党支部开展教育服务活动10次,其中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3次,覆盖学生1000余人;参与高校间交流活动5次,分享经验成果8项,为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支部老师开展教育讲座
聚力惠民,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
构建科技助农矩阵。党支部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中药材良种培育和规范化种植为着力点,组建“党员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襄阳市、恩施市、钟祥市、五峰县等偏远地区,以多种形式服务群众。在五峰县,党员教师们为当地公司技术人员和药农举办中药材种植讲座和技能培训,详细讲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相关知识,从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给予全链条专业指导,帮助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一位药农感慨地说:“以前种植中药材都是凭经验,产量低,质量也不稳定。听了专家的课,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以后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2024年,党支部累计开展乡村振兴帮扶活动6次,覆盖3个地区,举办讲座和培训8场,培训技术人员和药农500余人次;指导当地培育中药材新品种3个,帮助提高中药材产量20%以上,质量达标率提升至90%。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共建单位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中药大健康产品研发中心”等,开发药妆、药茶等系列产品8款,培养企业技术骨干50余名,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高校智慧。
党支部将继续围绕党建联建、科技赋能、教育服务和实践育人等方面持续努力,推动党建和教学科研双融合、双提高,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