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系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积极构建 “思政红+科创蓝”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积极构建 “思政红+科创蓝”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来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作者:谷雪霏 发布时间:2025-05-20 10:07:33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基石。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人才核心竞争力,是驱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方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土木水利学院创造性打造“思政红引领价值航向、科创蓝激发创新动能”的融合育人范式,实现价值塑造与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特色路径。


创新构建“1234”工作体系框架。“1个核心”,以培养“兼具红色基因、创新素养、使命担当的新时代工程人才”为核心;“2维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深度融合;“3大载体”,课程思政、科创项目、社会实践;“4重目标”,厚植家国情怀(思政目标)、锤炼创新能力(能力目标)、强化工程伦理(素养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实践目标)的实践路径。通过“1234”工作体系,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能力,更强调塑造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责任担当,着力破解传统工科教育中“重技能轻思想”“强专业弱人文”的痛点,实现“红色铸魂”与“蓝色筑梦”的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图片1.png

土木水利学院“1234”思政红+科创蓝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一、打造课程体系,用思政元素赋能专业教育

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依托北大荒精神,院领导、系主任在专业课中以及学院品牌活动“菁华讲坛”中,带头讲授北大荒开发建设历程中的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土木工程专业创建者王泰恩教授“独力擎起一座大厦”的创业精神为文化根基,总结凝练王泰恩教授作为北大荒英雄群像中杰出代表的优秀精神特质和高尚道德品格,将其作为北大荒精神的个人化、具象化表达,倾力打造“五个一”校园文化品牌,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平台矩阵;面向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以OBE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思政引领、科创赋能、校企协同”的创新育人格局。学院获批校级“北大荒精神育人”专题课程思政建设项目3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获批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揭榜挂帅”校级案例3项、院级优秀课程建设项目案例7项、其它院级建设案例4项。


图片2.png

2024年7月,土木水利学院举办王泰恩教授塑像揭幕仪式


二、聚焦科创产出,将红色基因融入创新链条

以学科竞赛为引擎,激发创新实践活力。学院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育理念,将科创竞赛作为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抓手,构建“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竞赛检验-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依托土木建筑行业科技创新节开展科创比赛,覆盖结构设计、BIM技术、水利创新、制冷空调、测绘技能等核心领域,以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为竞赛背景,围绕“能源革命”、“智慧水利”、“结构创新”等目标开展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实操能力。自2019年建院以来,共举办竞赛100余场,覆盖万余人次。


图片3.png

2024年6月,土木水利学院举办第四届土木建筑行业科技创新节开幕式暨第十二届结构设计大赛


以科普宣传为载体,厚植行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学院注重科技文化传播与专业价值引领,将专业建设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形成“理论科普-实践体验-价值传递”的教育闭环。在内容设计上,创新开展科技作品展,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重要时间节点展示学生优秀科创作品,在科技创新节开幕式上设置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建筑展模块,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中。在传播形式上,依托筑梦砼行学生志愿服务队,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深入社区开展“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等,向社会公众普及绿色建筑、水资源保护等知识,在学院网站设置“砼心科普”专栏,持续发布知识科普推文,覆盖建筑结构、绿色能源、智慧水利等相关领域。近三年累计开展沉浸式科普活动43场,活动累计覆盖受众2万多人次。


图片4.png

学院在科技创新节开幕式上设置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建筑展模块


以讲坛论坛为纽带,深化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学院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院一品”学风建设项目,持续打造“菁华讲坛”“职海起航沙龙”等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学术导师+行业精英+优秀校友”三维育人网络,引导学生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双创成果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邀请学院副高级以上专家学者开展前沿技术讲座,推动学生了解智慧建造、低碳建筑、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组织优秀校友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形成“传帮带”机制;学院承办CHUNA ROCK2024学术年会卫星会场,为学生打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图片5.png

学院持续开展“职海启航沙龙”品牌活动


以社团活动为抓手,培育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学院依托结构设计协会、BIM协会、绿色建筑协会、水利水电协会等专业社团,构建“社团+竞赛+科研”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论奠基-实践强化-创新突破”的育人闭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协会各展所长,覆盖学院所有专业:结构设计协会聚焦力学分析与模型建构,每年举办3次建模活动;BIM协会主攻数字化建造技术,开设Revit、Navisworks等软件实训课程;绿色建筑协会深耕可持续设计领域,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习活动,水利水电协会聚焦智慧水利、绿色水利领域,持续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科普宣传、竞赛等。各社团累计开展活动80余次,覆盖5000余人次。


三、搭建实践平台,以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以“专业实践筑基、协同育人铸魂、红色教育领航”三维体系深化实践育人改革。一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矩阵,2024年与7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系统开展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年均培养300余名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3+1”联合培养共计19人。二是创新“双向赋能”培养模式,与北方水利监理公司共建“北方班”订单式培养项目,引入企业专项奖学金、行业导师授课、定制化实习等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打造“红色+专业”实践育人品牌,依托“助梦砼行”志愿服务团,深化大庆市图书馆等常态化服务项目;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寻访红色水利工程”“重走治水报国路”等特色实践活动,近三年累计组建200余支实践团队,800余人次参与红色建筑调研、水利遗产保护、乡村振兴实践等项目。持续组织生产实习实践课程师生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该遗址场馆的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以“冷技术”与“热教育”的辩证统一,培育学生“以技术守护人文,以专业报效祖国”的职业信仰,引导学生在技术解析中深植家国情怀。


图片6.png

学院师生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开展实习实践课程


学院坚持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事业中,育人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40余名优秀学子参与“西部计划”,自觉投身到边疆建设中去;注重拔尖人才培养,涌现出黑龙江省三好学生20名,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突出科研创新,学院师生近年发表高水平论文68篇,获批省级大创项目5项、校级大创项目2项;学科竞赛彰显实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竞赛及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中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57项,省市级奖项70余项;社团建设成效显著,结构设计协会连续3年获学校四星级社团,2024年结构设计协会入围黑龙江省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榜;实习实践收获丰硕,多篇实践成果获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形成“专业筑基-实践淬炼-情怀升华”的育人闭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0%,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95.5%、基层就业率11.5%,留省就业率42%,创建院以来新高,半数毕业生进入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各项就业工作指标均位居全校前列。


接下来,土木水利学院将以“争做大厦基石 涵养土木人生”这一核心理念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深植于科创工作全链条,以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和创新热情,着力培养兼具红色基因、创新素养、工程担当的新时代工程人才。

责任编辑:孙樱芝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基石。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人才核心竞争力,是驱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方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土木水利学院创造性打造“思政红引领价值航向、科创蓝激发创新动能”的融合育人范式,实现价值塑造与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特色路径。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