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系 |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写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源代码——数...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写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源代码——数字化时代下湖湘文化育人新范式

来源: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秦鹏 王曦 刘王楚齐 发布时间:2025-04-15 10:16:58

一、简介概要 

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着力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和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平台,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经、以湖湘千年文化为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轴,秉持“科技+文化”三步走、“传承+弘扬”两手抓、“培养+产出”一体化的育人理念,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数智文化项目以及文化科技融合样板工程等创新实践,巧妙运用“加减乘除”法打造了“经纬轴”数智化文化育人新范式。这种范式以智算之力驱动学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华文化传承、以文化人塑造具有湖湘品格的领军人才,全方位提升了文化育人效能。最终,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编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源代码”,答好了培养具有湖湘文化品格、湖大精神特质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的考卷。

1.png

二、实施背景 

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全面擘画,以数字化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传承保护新载体、演绎呈现新形式及传播互动新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提出8项重点任务,旨在全面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抢救保护文化遗产。

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制定实施方案融入文化大数据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激发传统文化数字化产能,保护湖湘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其新时代价值,答好“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道题。湖南大学作为高等学府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在数字化转型中积极探索,依托岳麓书院千年文化教育传统,通过构建数字转型格局、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时代新人。

当前,数字化在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资源整合、教育质量提升及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挑战。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以湖湘文化为根基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推动数字化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新范式。


三、具体做法 

学院注重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致力于深度挖掘数字资源,融合湖湘文化的精髓,革新教育模式,构建了一套结合学科优势、书院文脉和协同育人的“经纬轴”数智化文化育人新范式。全院师生凝聚共识,依托专业师生团队,强化数字化文化育人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文化工程、实施文化项目、打造品牌活动、培育文化精品,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数智文化项目和文化科技融合样板工程等创新实践,培养具有湖湘文化品格、湖大精神特质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1.学科为经,“科技+文化”三步走

学院以“科技融合文化”为理念,深化数智化文化育人改革,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出教学、研究和孵化“三步走”战略,通过突出学科浸润式培育模式,将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以科技促进文化创新、以文化丰富科技内涵的互动机制。

学院精心打造了“湖湘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这一跨学科融合课程“三步走”战略。一是研发实训课程,研发紧跟最新技术潮流的实训课程并部署到创新平台,譬如文博数字化建模、数据标注、AI大模型等,通过平台直接同步实训课程,结合实训AI助手和产业导师指导方式,开展数据和AI大模型驱动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训。二是服务学生科研,学院通过设立文化育人专项科研基金和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湖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前沿研究。学院依托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与湖湘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湖湘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分析、开发智能文化传承平台等。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发表研究成果,申请科研专利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视野。三是对接产业需求,与文化企业和文化单位开展供需合作,通过平台导入数据标注、文博数字化和三维建模等订单需求,打通高校实训学分与工分互换,实现产教融合型发展模式,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习到前沿科技知识,更深入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团队教授带领学生参与到麦积山石窟数字化项目中,亲身体验如何用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png“湖湘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课堂


2.文脉为纬,“传承+弘扬”两手抓

学院以岳麓书院千年文脉为灵感源泉,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实践模式。学院深入挖掘整理包括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等在内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凝练大方向,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推出大成果。

“数字人朱熹”是学院为唤醒、传承并推广长沙精神与湖湘文化而倾力打造的重点项目。在陈浩教授的领导下,该项目组建了一支运用超级计算等尖端科技的多学科专家创新团队。2023年6月,团队的杰作——数字人朱熹,在第19届中国文博会上惊艳亮相,成为湖南的数字化使者。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朱熹数字人与现代湖湘青年在虚拟的岳麓书院中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深入对话。这一数字人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思想的桥梁。在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得以与朱熹数字人进行互动,仿佛穿越千年,与历史巨人面对面交流。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湖湘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科技进行创新的潜能。


3.png数字人朱熹


“数智岳阳楼”是学院在宣传阐释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通过高精度数字化建模和AR/VR技术,岳阳楼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得以在数字世界中重现。项目的宣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有效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数智文旅”红色文化传承项目,是学院文化育人活动中的一抹亮色。团队成员利用暑假深入湖南红色文化乡镇,开展了“红色文化的数字技术整合与传播”活动。他们利用AI视频生成技术,为乡镇提供了红色文化数字活化服务,让红色故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活动让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播,为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4.png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数智文旅”实践服务团


3.育人为轴,“培养+产出”一体化

学院依托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的育人实践,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在参与数智文化项目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科技知识,还深刻领悟了湖湘文化的精髓。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文化融合样板工程,这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营造出更加浓郁、和谐、生动的文化育人环境和氛围。

“湖湘智韵”师生团队联合建筑、设计、土木、工商管理等学院将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附近建设了3000平的文化科技融合样板工程“揽天心”。作为多学科协同成果转化项目,由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深度孵化支撑。这个空间集成了数字人、AR/VR、大数据等技术,展馆内不仅收藏了大量近代湖湘历史名人相关文物,如海外回归的明长沙王画像、岳麓书院山长题匾、曾国藩及重要湘军人物的手札等,馆内还结合最新数智科技,打造了沉浸式湖湘文化主题内容体验。让参观者能够与历史人物对话,体验历史场景,感受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让湖湘文物会说话、让湖湘文化活起来。通过湖湘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文化科技创新模式和新业态,让文化育人工作更加生动和有效。


5.png长沙揽天心数智湖湘馆


“织颜纺颂”师生团队代表了学院与设计艺术学院在文化产品开发领域的又一次成功的跨学科共创。通过智能AI技术赋能侗族织锦的传承与创新,项目团队研发了侗锦智能AI生成软件开发和服务平台,解决了传统织锦面临的操作门槛高、创新设计美学异化等问题。这一项目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侗族织锦这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学习到前沿的科技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6.png“织颜纺颂”文化数据平台


四、成果成效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团队师生的齐心协力下,我院“数智化+湖湘文化育人”研究和实践以智算之力驱动了学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赋能了中华文化传承、以文化人塑造了具有湖湘品格的领军人才,全方位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1.超学科:智算之力驱动学科科技创新

(1)催生“数智+文化”新成果。学院发挥学科优势赋能湖湘文化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集”文科、理科和工科思维所长,“融”计算机科学、历史学、设计学、新闻学、建筑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所思,在必争领域“成”跨学科创新成果。近三年来申请国家专利10项,在人工智能顶会顶刊上发表SCI/CCFA论文6篇。学院劳奕臻副教授与设计院季铁教授、王罗副教授共同指导的“织颜纺颂——数智技术赋能非遗民族织锦传承与创新”团队在首届全球数字智能教育创新大赛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保护赛道获得唯一金奖。学院荣辉桂教授和新传院杨莉副教授等带领多学科创新团队开展“数智文旅——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突围者”项目,荣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

(2)打造“科技+文化”新业态。先进计算是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学院跨学科研究团队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装上“加速器”,加速湖湘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基于国家超算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历史人物AI大模型,团队科研成果经第三方评估作价291万元,正在进行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数字人朱熹等项目成果在天心阁转化落地3000平文化科技馆,以湖湘文化数字IP激活文化产业活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团队构建的“千年对话”“朱子问道”等新型数字场景,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观,增加景区客流量近20%,扩大了湖南大学和岳麓书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陈浩团队曾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2.兴文化:科技创新赋能中华文化传承

(1)湖湘文化在数字世界“活”起来。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数智化技术为湖湘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学院研究团队运用多模态生成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活化历史先贤、历史文物和历史名楼等,深入解读、再现和阐释湖湘文化的历史原貌和价值内涵,让千年文脉传承呈现新的时代表达,用数智化科技和现代化审美激活了湖湘文化的生命力,延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长度。  

(2)传统文化在青年学子中“潮”起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创新赋予湖湘文化流行元素和时代特征,使传统文化得以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研究团队采用的虚拟人物对话、沉浸式体验和实践教学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不仅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全面释放了湖湘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也推动“束之高阁”的湖湘文化走进高校学生的“身边”,让湖湘文化以更有趣更有意义的方式进入青年学生的“圈层”中,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起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书院文化在国内国际“火”起来。数智化技术是弘扬湖湘文化的新引擎,学院的研发项目在海内外传播了湖南大学的科创成果、弘扬了湖湘大地的历史文化、讲好了中国的故事。团队研发的“岳麓新讲: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代表湖南亮相第19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重现岳麓书院历经千年的经典场景。项目活动获中国日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并得到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转载,点击量达100万+。湖湘文化数字人、数智名楼产品助力湖湘文化出海,持续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

3.育新人:以文化人塑造具有湖湘品格的领军人才

(1)涵育传道济民的传承型人才。朱熹、蔡和森、张栻等十余人古人数字人和岳麓书院、天心阁等五座红色古建筑模型成为学院文化育人的数字资源和实践基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使上千名学生感受湖湘文化沁润。50余名团队成员在科学研究和项目推进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将湖湘文化中的思想转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研究团队的石洪霞、韩宁、王换文等毕业生前往中学、高校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薪火相传、育人不息,接力培养具有湖湘精神特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2)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型人才。科技赋能文化育人不仅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更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敢于尝试和创新,科技文化项目探索未知领域、创新创业竞赛敢闯会创、产学研活动守正创新……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火生旭(“互联网+”金奖获得者,入选湖湘英才计划)、洪鑫(“互联网+”金奖获得者,获宝钢优秀研究生特等奖,全国硕士唯一入选)、陈夏润(全国信息安全大赛银奖获得者,自主创业入选“中关村U30”30位高精尖领域创业青年榜单)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3)锻造兼收并蓄的复合型人才。超学科协同文化育人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尝试,为培育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知识与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沃土”,培养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能够胜任多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既富有家国情怀又拥有科学能力的学生跨越学科界限成为金融业、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李泽贤、赖子涵、许诺和刘泽昊等进入中央部委,也有博士汪振前、硕士张宏铭、本科生王倩等主动去边疆、去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建功立业,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留在湖南大学科技园创业,将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五、经验总结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院发挥专业优势以数智化赋能湖湘文化,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经,以湖湘千年文化为纬,贯穿育人全过程,善用“加减乘除”法打造“经纬轴”数智化文化育人新范式,不断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湖湘文化品格、湖大精神特质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1.“加法”:加速科技文化双向赋能。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育人的增质提效作用,又要发挥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促进作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计算机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有力增强了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发出时代表达,让湖湘文化更有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湖湘文化蕴含“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兼收并蓄”和“敢为人先”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内核为科技提供了精神动能和创新方向。

2.“减法”:打造文化育人精品内容。学院深度挖掘湖湘文化的价值特征和精神内涵,基于国家长沙超算平台实现人工智能、数字人、VR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与湖湘历史先贤的深度融合,以虚拟岳麓书院和数字人朱熹为切入点,构建古汉语知识图谱和历史文化AI大模型,继续探索并构建融合数智先贤、湖湘文物、历史场景和历史场馆等多要素、跨时空、全流程的数字内容AI生成和沉浸式内容体验模式,充分利用算力资源优化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数字化资源供给,打破文化育人时空界限,创新文化育人精品内容,努力打造高校文化育人数字资源库。

3.“乘法”:增倍湖湘文化育人效能。数字化时代,文化育人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充分发挥数智化对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倍增作用。通过AR、VR等现代科技实现虚实相生的沉浸式湖湘历史文化创新交互体验,构建历史人物AI大脑和数字文化大模型,推动破除育人主体、场域、手段、机制的限制,以更加智能的展现方式、更加融合的体验方式,精准对接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品位,精准切中学生的参与体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趣味性传承,繁荣校园文化,把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中。

4.“除法”:破除院系学科专业壁垒。科技创新的发展日益依赖跨学科、跨领域的开放贯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突破点。学院大力推进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互融互促互进,一方面推动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计算机全面赋能其他学科创新发展,推动其他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1+N”学科交叉融合新模式。这种学科新模式有助于催生前沿新学科、研究新领域和科技新成果,促进学科发展与新时代需求“合拍”。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着力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和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平台,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经、以湖湘千年文化为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轴,秉持“科技+文化”三步走、“传承+弘扬”两手抓、“培养+产出”一体化的育人理念,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数智文化项目以及文化科技融合样板工程等创新实践,巧妙运用“加减乘除”法打造了“经纬轴”数智化文化育人新范式。这种范式以智算之力驱动学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华文化传承、以文化人塑造具有湖湘品格的领军人才,全方位提升了文化育人效能。最终,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编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源代码”,答好了培养具有湖湘文化品格、湖大精神特质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的考卷。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