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厚植文化育人沃土 激发青春强农报国担当
甘肃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乡村振兴这个时代背景,把建好用好乡村振兴“大课堂”作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厚植文化育人沃土,引导青年学子红心向党、强农报国,打造了具有学校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社区文化育人体系。
实施精神文化传承行动,筑牢思想教育根基
坚持用“青言青语”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以大学生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为主要“着力点”,每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精神谱系、乡村振兴等主题,“菜单式”推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内容百余篇,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学、青马班带动学、团校跟进学、团支部覆盖学等四种理论学习形式。坚持把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政工作结合起来,建强“农大青年”等新媒体矩阵平台,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信仰公开课”“青年大学习”等新媒体作品。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团、校史文化宣讲团、学术科研宣讲团、青春榜样宣讲团,开展“铸魂·青年说”“铸魂·师者谈”“时光·口述史”“记忆· 留声机”等,以报告会、社区讲堂、理论微课等形式,深入学院、社团、学生社区等开展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与青春奋斗故事分享相结合。充分发挥“四坛一夜”“党史大讲堂”“理响甘农” 等宣讲平台作用,邀请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常态化开展“报告会”“座谈会”式宣讲,打造校园理论宣讲的主阵地,筑牢理想信念“压舱石”。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把伟大建党精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校史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展“赋能育人”,用“课程+活动”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开展“一课一品”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不断丰富“百村千乡”“思政面对面”“求是辩论”等特色教改活动,打造以红色为核心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绿色为代表的知农爱农教育相融合的“红+绿”双色主题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了“示范中心—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项目”为一体,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聚焦新时代新的职责使命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思政引领、课程驱动、研究赋能”育人格局,系统化培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围绕“迎新季”“学风建设季”“毕业季”“社会实践季”,深入持续开展“四季教育”系列活动,坚持“倡导+监督”“严管+厚爱”并重的育人理念,寻找“甘农榜样”、选树“励志典型”,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实施耕读文化涵化行动,强化学生素质养成
以弘扬农耕文化、稳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理想、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实施耕读文化涵养工程,将耕读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生态美育和劳动实践中,构建了以耕读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科技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适时而作”的劳动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体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深刻哲理,培养矢志强农兴农的人文情怀。丰富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教育课程化、学分制建设,围绕政治素养、创新创业、职业发展等设置百余种课外教育活动,并与农林学科专业有机结合,推动高等农业教育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构建了“耕读+专业实习”“耕读+劳育活动”“耕读+社会实践”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形成了“文化传承+价值培育+情怀培养+专业实训+素质提升”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深入实施专业实践平台与“知农爱农”教育融合计划,以“大学生+乡村振兴”为载体,打造集“启智润心”与“知行合一”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品牌,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对接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以学校学科专业为支撑,引导学生在陪伴、助力、引领农民生产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
实施学术文化繁荣行动,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工作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实施了“教授两报告”制度,每位教授以导师制和SRTP项目为载体,每年为学生做“成长报告”和“学术报告”。探索科研实践“项目制”,打造“科研项目支撑、专家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带队、本硕博同参与”的科研实践模式,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创客中心,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课题。以强农兴农育人文化为引领,依托“专家院+农家院”“科技小院”的服务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探索“专业+产业”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三农”中解民生、治学问,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精、重实践、能担当”的基本素养,实现了社会服务与学生集中科研实践贯通结合,教育学生立志做有强农报国理想、勇担乡村振兴重任、能走进乡土中国吃苦、肯为农业强国建设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实施文化品牌塑造行动,做实文化浸润体系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积极在文化活动中筑“根”补“钙”,持续打造了以“伏羲堂讲坛”“羲园论坛”“白露论坛”“思源论坛”“人文之夜”“节气讲堂”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全校性文化品牌及中国农民丰收节、草原文化节、插画艺术展、昆虫标本大赛等聚焦“三农”的学院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拓展培养知农爱农为农情怀的载体平台。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典耀中华 书香陇原”“浓浓甘农情 传统节日振兴”“墨洒甘农”书画大赛等活动,打造了“羲园”读书会、道德小品展演、“与信仰对话”活动品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开展“红色文化双进”及“红色故事汇”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邀请时代楷模、陇人骄子、科技功臣、最美教师等校内外先进典型开展宣讲,讲述改革故事、新时代故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校史育人作用,深度挖掘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强农兴农的典型案例,创作了广播剧《羲园往事》、话剧《盛彤笙》《任继周》,校歌MV、图书《图说甘肃农业大学》等文化作品,通过“一事三讲”“一史三书”等,深入阐释情系稼穑、强农报国、乡村振兴、富民安民等甘农人的价值追求。
实施环境文化提质行动,打造铸魂育人立体场域
始终秉承“环境育人”理念,以“功能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平安校园”为目标,全力推进农业院校特色环境文化建设,用山、水、林、田、湖、草、果、花八种生态元素打造出多个特色精品人文景观,形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桃李芬芳”的生态育人环境。不断凝练校园建筑文化内涵,突出一域一品、一角一景效果,建成了见证甘农精神传承的“伏羲堂”、演绎本草文化的“百草园”、展示农业发展的“认知馆”、体现甘农人“臻进人类健康、裨益国计民生”办学初心的“裕泽亭”、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日晷雕塑、寄寓育人心愿的“桃李园”“成蹊园”等,以及呈现运动魅力与体育精神的“阳光体育场”“青春体育场”等,共同构筑起一道道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靓丽风景线,形成了以学生认知实习、教学观摩、科研训练为主,师生读书、运动为辅的多功能校园景观群。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育人赋能添彩,“唱响甘农”歌手大赛、“锐舞甘农”舞蹈大赛、“多彩甘农”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引擎。开展主题文化公寓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把学生社区建设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地、文明校园建设基地和“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实施食堂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具有美好“食”光的魅力食堂,举办饮食文化节,在“美食美刻”中“育德、育能、育责”,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