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七彩思政"融合地域文化的三全育人模式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人才培养的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吸引力和实效性上渐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整合各方资源,立足秦皇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地的优势,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文化、生活全场景,以“七彩调色盘”为隐喻,构建“七彩思政”育人品牌,打造具有高职特色、本土化全链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学院将“七彩思政”分解为七大主题色,突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驱动,每色对应核心育人目标、特色载体与创新实践,形成“色色有内涵、色色有载体、色色见实效”的全链条思政育人新范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
一、红色铸魂:沉浸式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学院以“红色铸魂”为核心,深入挖掘秦皇岛本地红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构建沉浸式红色育人体系。一是联合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旧址、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和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发“行走的红色课堂”,设计“重走大钊路”研学路线,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剧本杀等形式沉浸式感悟党史,累计参与学生达3000余人次,提交感悟日记500余篇。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打造VR“红色记忆馆”,1:1还原李大钊故居、冀东抗日根据地等场景,学生可“穿越”至历史事件现场撰写感悟日记,累计体验超5000人次。三是鼓励学生创作红色文化作品,创造微电影《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获河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二等奖,并在北戴河村社区展演,推动红色文化辐射基层。通过“红色铸魂”模块,学院成功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筑牢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二、橙色实践:校企共育社会责任担当,强化实践育人实效
学院以“橙色实践”为抓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一是创新实施“实践护照制度”,发放“橙色实践护照”,学生需完成“企业顶岗+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三大类实践任务,认证后方可兑换学分。2023年,共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实践任务完成率达95%。二是与秦皇岛综合保税区共建“跨境电商红色直播间”,学生为本地老字号企业(如“山海关汽水”)策划“国潮出海”直播方案,带动产品销售额提升120万元。三是组建“橙色志愿团”服务北戴河旅游旺季和秦皇岛大型赛会,累计服务100万人次,获游客好评率达100%,相关事迹被《河北日报》深度报道。通过“橙色实践”模块,学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黄色匠心: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合,赋能学生职业发展
学院以“黄色匠心”为重点,将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学生职业发展。一是在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引入“职业素养沙盘”,模拟外贸谈判、跨境纠纷等场景,融入诚信经营、契约精神等思政元素,学生决策数据实时生成“职业信用分”。2023年,学生职业信用分平均提升15%。二是邀请阿里巴巴国际站资深运营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将“中国品牌出海合规”“跨文化职场礼仪”等实战课题嵌入教学,企业反馈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30%。三是组织学生参加“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以“燕赵非遗文创出海”项目获金奖,方案被唐山陶瓷企业采纳并量产,带动企业年销售额增长200万元。通过“黄色匠心”模块,学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四、绿色生态:低碳校园与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绿色发展理念
学院以“绿色生态”为切入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建设和学生生活,培育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一是发起“绿色创变者计划”,学生参与设计“海绵校园雨水花园”“屋顶光伏发电站”等实体项目,年节能量折算碳减排12.6吨。二是开设“绿色思辨课”,围绕“双碳目标下港口城市转型”等真实议题,联合燕山大学开展校际辩论赛,优胜方案提交秦皇岛市有关智库部门参考。三是开发“垃圾分类AR游戏”,在秦皇岛10所中小学推广使用,学生环保社团获评“百强社团”。通过“绿色生态”模块,学院成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青色创新:双创教育与思维破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学院以“青色创新”为驱动,构建双创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精神。一是每年举办“创客马拉松”活动,学生跨专业组队,围绕“乡村振兴”“智慧港口”等命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创意到路演的全流程,累计孵化项目27个。二是开设“创新容错工作坊”,邀请创业失败企业家分享经验,引导学生正视挫折,重塑“敢闯会创”价值观。三是支持学生团队“港城智慧渔旅”项目获“互联网+”省赛金奖,并落地北戴河新区渔村,带动村民增收50万元,获当地干部群众高度评价。通过“青色创新”模块,学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
六、蓝色国际:跨文化视野与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学院以“蓝色国际”为平台,将跨文化视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一是实施“中外学生影子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结对,学生通过“线上协作+线下互访”完成“中国非遗数字化传播”“东盟电商市场调研”等课题,产出双语文化视频9条。二是开设“蓝色直播间”,学生用英语、俄语直播推介长城文化、秦皇岛港口历史,单场最高观看量超10万,入选教育部“职教出海”优秀案例。三是留学生参与创作的短视频《在河北,遇见多彩生活》在社交平台累计播放量破百万,获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网和长城新媒体转发。通过“蓝色国际”模块,学院成功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七、紫色传承:非遗文化与地域文脉深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学院以“紫色传承”为载体,将非遗文化与地域文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是聘请昌黎皮影、抚宁剪纸传承人驻校授课,学生作品融入现代设计后上线“非遗跨境商城”,销售额反哺传承人基金。二是发起“寻迹秦皇岛”项目,学生调研山海关古城、港口老码头等,撰写《红色青年,挺膺担当》社会调研系列报告获秦皇岛团市委推广。三是参与开发“长城砖AR明信片”,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学生录制的长城故事,产品在景区年销售超2万张。通过“紫色传承”模块,学院成功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七彩思政”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经验。这一模式以地域文化为根基,通过“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大主题模块,构建起全链条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说教”向“多维浸润”的转型。其核心启示在于:一是立足地域特色,强化文化赋能。学院深挖秦皇岛红色文化、长城文脉、港口精神等本土资源,将李大钊革命旧址的沉浸式课堂、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工坊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让抽象价值观在可触可感的文化场景中扎根,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二是坚持学生中心,创新话语表达。通过数字化、艺术化手段重构教育形态,如“垃圾分类AR游戏”以趣味互动传递环保理念,“多语种直播间”用青年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有效破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难题,推动价值观入脑入心。三是构建协同生态,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政校企社联动,打造跨境电商红色直播间、非遗跨境商城等实践平台,打破教育主体壁垒,将社会服务、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既拓宽了教育资源,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长效性。四是注重标准化提炼,形成可复制经验。学院开发“模块化课程包”“数字化平台建设指南”等工具包,将“职业素养沙盘”“创客马拉松机制”等创新实践转化为标准化范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菜单式”解决方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任务驱动”向“价值引领”的质变。这一模式的显著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红色教育覆盖超5000人次、基层就业率增长15%、省级以上竞赛获奖37项,更在于其辐射效应与社会价值。案例获国家级媒体报道,经验被河北省教育厅推广,“海绵校园”“长城文化IP”等项目直接服务地方发展,彰显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的潜力。随着“七彩思政”经验的进一步提炼与推广,其“文化赋能+协同育人+标准引领”的创新路径,或将为全国高职院校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供需错位”困境、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具普适性的“河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