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创新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场域
海南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海南省委支持学校建设一流师范大学为契机,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以“五维·四力·三防”为重点,逐步建设学生思想引领、学习交流、文化生活和健康成长融为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延伸实践路径、夯实内涵支撑。
一、“五维”推进,逐步实现学生社区全面覆盖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从党建引领、空间建设、数字赋能、学生参与、文化建设五个维度入手,逐步实现学生社区覆盖全部宿舍楼和全体学生。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维度,筑牢发展新根基。学校党委坚持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印发《海南师范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方案》,提出了建设目标,明确了建设任务。将“落实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作为重点任务列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党委常委会每学期专题研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重点工作。推动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团支部应建尽建,二级学院党组织和功能性党支部共建,不断扩大党团组织覆盖面,进一步强化党员、团员的培养和管理,促进学生党团建设与学生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组织生活在社区、党团教育在楼栋、党团先锋在宿舍的育人新体系。
二是聚焦硬件建设维度,构建活动新空间。集聚校院两级力量,按照“点面结合、连点成片、特色鲜明、功能多样”原则,积极打造“2+2+6+N”社区育人矩阵。目前,学校已在两校区建成面积约1250m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空间,包括2个服务大厅、5个活动驿站、6间学生自习室、以及3个室外开放式学习活动区,逐步构建“院院有空间、楼楼有特色”的社区育人空间体系。将5大类13项办事服务资源入驻学校“一站式”线下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学生管理、国防征兵、奖助学贷、后勤保障、网络信息等支持保障服务,多样化满足学生社区生活体验和成长需求。
三是聚焦数字赋能维度,打造智慧新高地。上线运营本科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打破学工、教务、网信等跨部门信息壁垒,构建集学工队伍建设、学生日常事务、心理健康、学生资助、就业服务等多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智慧学工平台,投放智能化自助服务设施,学生可便捷地办理学生证补办、成绩单打印、图书借阅、办理校园网等各类业务,极大地提高学生事务办理的效率,真正实现“学生事网上办”,让校园信息更畅通、办事体验更智能、诉求响应更快捷。
四是聚焦学生参与维度,激发社区新动能。健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体系,成立社区楼管会,由辅导员、学生代表和宿舍管理人员联合组成,形成“楼长-层长-宿舍长”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深入探讨宿舍管理中的各项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打造朋辈心理互助空间和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成立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设立782名班级心理委员,5671名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构建起贯通“校级-院级-班级-宿舍”的四级朋辈心理互助网络。
五是聚焦文化建设维度,拓展育人新平台。着力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内涵建设,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系列宣讲活动。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广泛开展草地音乐节、健康跑、篮球赛、荧光夜跑等格调高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社区育人效果。利用学生社区楼宇走廊等公共区域,建设社区风格化、多样化、多主题育人文化长廊,打造特色鲜明的社区楼宇文化,全方位浸润学生心灵,实现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深度交融。
二、“四力”汇聚,全面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功能
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作为全校共同推进的大工程大项目,强化队伍建设,凝聚育人共识,齐心推进,不断充实“一站式”学生社区力量。
一是领导力量汇聚一线。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制度》,校院党政领导带头下沉学生社区,扎实践行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校院及机关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下沉至社区一线,与52个学生班级建立联系,常态化开展“校领导接待日”“院长午餐会”等活动,深入学生社区检查指导工作、看望慰问学生、走访学生宿舍,定期进学生社区与学生谈心声、话成长,通过场景式、下沉式、主动式育人形式,全力打通社区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是思政力量扎根一线。全体专职辅导员按“同吃、同住、同生活”要求,全时入驻学生社区,在社区内常态化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互动,在社区楼栋培育建设特色社区驿站,作为开展社区思想教育、谈心谈话、集体备课、师生交流的重要场所,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思政教育活动,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效实现辅导员与社区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组织团干部、思政教师等走进学生社区,全面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点对点解答学生思想疑惑,有效推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促进学生成长相结合。
三是专业力量进驻一线。学校制定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由各班级班主任兼任社区学业导师;建立思政课教师走访学生社区制度,每学期深入社区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或理论学习活动;邀请等学术名家、行业专家、先进楷模进入社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通过社区沙龙、“导师面对面”等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专业教师、班主任走进社区,有效打破了社区和学院间的壁垒,实现专业教育在学生社区的深入渗透。
四是服务力量汇聚一线。在社区配备心理咨询师,常态化开展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及时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上线“海师后勤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时、全域的后勤保障,及时解决涉及学生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定期举办生涯规划相关讲座,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指导、基层就业等相关信息。不定期组织学术讲座、竞赛与实践,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社区育人体系。
三、“三防”筑垒,着力强化学生社区管理网络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学生社区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切实维护学生社区安全稳定。
一是提升“人防”能力,构建安全管理网。逐步构建起“社区-楼栋-楼层-宿舍”四级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网格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级管理服务力量向学生社区下沉,做到人员分片包干、任务细化到区、责任明确到岗。定期在社区开展消防演练、安全隐患排查、寝室文明检查、法治安全宣传教育等。
二是打造“物防”系统,营造安全环境网。学校检查并指导校园安保人员正确使用钢叉、盾牌、钢盔等防护工具,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全面推进高清监控摄像头、一键报警系统等安保设施升级换代,视频监控覆盖社区入口、公共区域、宿舍楼等关键位置,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确保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预防校外安全风险侵入,提升校园整体安全系数,为学生营造安全的社区环境。
三是注重“技防”平台,织密安全防护网。社区积极推广安装反诈APP,定期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防诈骗宣传教育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全方位打造智慧社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社区门禁系统和公寓管理系统后台数据互通互联,通过面部识别验证通行权限,系统后台实时全程记录学生进出记录,掌握学生归宿情况,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