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共同战“疫”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工一支部“战疫故事汇”
2020年冬春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中国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经济学院教工一支部的党员们一方面为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所感动,另一方面,迅速行动起来,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工作各岗位发挥党员作用。他们中,组织全院师生集体行动,构筑抗击新冠疫情战斗堡垒的学院领导;有滞留疫区,在保护好自身同时,坚持工作抗疫的党员;有细心呵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辅导员;有为国家抗击疫情献策献力的科研工作者,也有积极应对在线教育挑战,认真打造“在线课堂”的教师党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感受,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战“疫”故事。
一、经济学院构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强战斗堡垒
讲述人:王昉(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为落实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措施,按照教育部与上海市的统一部署学校的相关要求,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做到“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研究不中断”,经济学院坚持党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全院师生众志成城、共同战“疫”,构筑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坚强战斗堡垒,确保学院教研育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抗击疫情显“本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经济学院党委认真学习、精准传达、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党组织的防疫精神,开展防疫宣传教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教育部党组和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院领导班子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拟定工作方案,周密部署各项工作,广泛宣传防疫常识与防疫政策、学校在线开学、学生返校相关举措。学院有多位外籍全职教师分散世界各地,专门安排行管人员“一对一”每日联系。学院还根据师生的居住地和返沪情况,采取针对性分类管理,每天百分百完成健康信息填报。
经济学院一位学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处、院领导班子等第一时间给予关心慰问,学生所在的党支部召开了“隔离不隔爱”的特殊主题党日并每天线上鼓励陪伴直到学生痊愈出院,支部书记也是博士辅导员李春燕关爱学生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以“陪着学生从确诊到治愈,‘90后’辅导员全力当好‘大家长’”为题进行了报道。
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学院各支部结合支部党员特点,围绕“疫情防控”“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四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共计开展了4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主题党日,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师生党员争做教学科研排头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院党委还推出【共同战“疫”】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全院师生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风采,获得广大师生的点赞、转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共克时艰。
二、行政多措并举,编织疫情防控网亮“底色”
线上线下齐发力两不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学院全体行管人员在学院领导班子的统筹部署下,坚持线上办公和线下值班两不误,积极投身学院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组织好师生每日疫情上报、延时开学期间的网上教学组织和管理等工作,有效提升了信息化行政管理质量和效果。2月27日,周亚虹院长还主持召开了学院全体行政工作人员视频电话会议,就学院的日常行政、学生管理、教学服务、科研支持、宣传报道、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要求展开了深入探讨和细致部署。该会议为学院在特殊时期的开学工作提供了正确方向,也对学院行管团队提出了工作目标,切实提升了大家对于新学期各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学院全体行管人员在学院领导班子的统筹部署下,坚持线上办公和线下值班两不误,积极投身学院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有效提升了信息化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
经济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三助总动员,构建了线上复学“新生态”。为更全面有效地筹备和开展在线教学工作,确保在线教学质量,学院多措并举群策群力,通过召开动员会、搭建工作组、制作红宝书、安排云助手等举措确保在线教学顺利开展;通过摸底常态化、检查动态化、值班日常化、反馈规范化等形式积极开展复学督导,促进在线教学质量提升。
3月30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学校要求恢复正常到校到岗工作。自5月6日开始,经济学院全体行管人员也已全部恢复正常上班,确保学院线上教学、论文答辩、研究生复试、毕业生毕业离校、暑期夏令营项目开展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学院还加强人文关怀,采购了医用口罩、洗手液、消毒水等防疫用品,保障疫情防控期间返校师生的健康安全。
三、积极对接企业,抓好学生就业有“成色”
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经济学院在严格遵守各地疫情防控的要求的同时,结合学科特色,积极联系对接学界、业界的企事业单位,汇聚各方资源,为经院学子拓宽求职渠道。
如学院力荐优秀博士生到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等兄弟院校工作。联合校友企业推出“守望相助 共克时艰”上财经院校友会系列活动,通过“云访谈”“云牵手”等在线方式,对话校友、参观企业,线上体验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5月28日,学院部分毕业生还参加了学院区域化党建联建单位新江湾城街道组织的“乐业空间”湾谷科技园党建+人才服务专场招聘会。
此外,学院还动员学生参加教育部“24365全国网络联合招聘”、校企空中双选会等线上招聘会,积极推荐就业机会,参加我校我校第十二届“生涯规划月”,通过生涯“云”讲堂、赋能“云”工坊、朋辈“云”沙龙、名企“云”体验、知我“云”测评、创新“云”探索等活动,提升求职技巧和能力。通过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效率。
四、线上复学总动员,疫情育人强“特色”
学院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构筑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奏强疫情育人“主基调”。辅导员队伍肩负起打通学校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加强心理疏导、凸显人文关怀,肩负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员;导师做好在线论文辅导、评阅答辩,肩负学生学业提醒警示员。确保学生线上复学一切正常。
学院教师积极将疫情“危机”转化为课程思政“契机”,探索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杨超老师将疫情期间经典的卡通形象小笼包、热干面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讲解子博弈的优化。张婧屹、李昊洋、刘凝霜等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分别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以及经济史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全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等。这些授课尝试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认可。
作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本学期,经济学院按照“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要求,全面推进课题思政建设,在各门课程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在“三全育人”格局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月4日学院召开春季课程思政项目评审会,特邀我校5位资深专家学者对学院四大课程思政模块下的25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集体“把脉”会诊,为学院下一步更好地建设课程思政示范特色课程“保驾护航”。
学工办辅导员推出具有上财经院特色的“今天,你劳动了吗?”劳动教育系列策划,以“劳动,为前程添彩!为生活加糖!”为主线、结合各个月份学生工作重点与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劳动教育。今年5月份,线上,同学们纷纷晒出自己“当园丁”“做厨师”的成果,线下,辅导员带领留校学生统一参加劳动教育,打扫教室,为返校复学做准备。陆续返校的学生党员也争当学生健康志愿者,参加晨间、晚间测温,为同学们服务。
五、学术研究扎根国情,以智战“疫”增“亮色”
疫情以来,学院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特长,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咨政启民作用,积极为政府部门实施有效防控措施建言献策。
学院老师积极围绕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答疑解惑、咨政启民。马艳、黄振兴、蔡洁、赖汪洋等老师撰写了多篇应对疫情的成果要报,通过学校科研处上报中央与上海市有关决策部门。常进雄老师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39次的“就业”热点,接受新华社的记者的采访,建议“在短期战术上,做好各项就业促进工作稳就业;长期的战略上,做好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带动高质量就业。”有12名党员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携手澎湃新闻,就疫情前后的消费动态和刺激政策进行问卷调查、深入研究,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智库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的作用,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疫情期间,学院高水平学术成果也喜讯连连。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共有7项成果获奖,其中著作论文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再创佳绩。学院师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近30篇,其中2篇聚焦中国问题研究的论文相继发表在国内经济学权威A类期刊《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上。5篇英文文章分别发表在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Theoretic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等国际一类经济学期刊上。
二、“战疫”准一线的故事(一)永远有个后援会
讲述人:李春燕(经济学院博士生辅导员)
庚子新年,没有张灯结彩,没有欢声笑语,人间仿佛被按上了静音键,翘首等着万物复苏的大地也黯然褪色。新冠病毒在我们生活的烟火气里蔓延开来。
真正感受到疫情的严重取决于它与我们的距离。2月6日早上,我院一位博士生党员发来一条信息:“完了,被确诊了。”这应该也是目前为止学校唯一一位被确诊新冠肺炎的同学。接下来学院、学校所做的便是全力支持与鼓励,这些也让我身为上财人感到骄傲与温暖。
在确诊第二天,学校组织部就送来了党费慰问。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副书记更是在确诊当天就表达了他们的个人慰问。所有的关心与帮助,没有繁冗的流程与手续,没有所谓的规章与流程限制,直接而高效。这一切,对于刚刚被确诊、正处于绝望与慌张中的同学来说,无非是最有力量的安慰与支持。
同为党员的班长让我看到了责任与周到。班长是我们网格化健康统计的重要支柱,这位确诊同学的班长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学院博士第一党支部的一员。他是第一个告诉我班里有同学发烧了,并在此同时,问清楚了这位同学当下的身体状况与前期行程,直到确诊,他一直在和这位同学保持联系。在这位同学住院治疗期间,也主动与其交流,帮助他度过无聊、难熬的医院时光。他的关心单纯,不求回报,只是想要在同学危难人生中多洒一些阳光与温暖。
而党支部的先锋行为则是一种温柔同行,不问前程。在得知学院有确诊同学之后,博士第一党支部、第二党支部立刻开展主题会议,讨论如何尽到一名党员的责任去帮助这位确诊同学。博士一支部同学排摸、了解支部内与确诊同学熟悉的党员,安排他们轮流与其聊新闻、聊学术、聊生活。而博士二支部的同学则发起“线上送鼓励”活动,他们亲手写下一段话、和家人画上一幅画、自己弹唱一首歌、自制一段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字字用心,笔笔情真,句句温暖,每一种形式都在传达鼓励和支持,坚定其战胜病魔的信心,真正做到“隔离不隔爱”。当我把这些给到确诊同学时,他说:“本来每天吃6种药,很难吃,很烦躁,但今天感觉阳光明媚。”“入党入的真值!”我给他的回复是你“永远有个后援会”!党员的力量在危难时刻发光、绽放,对于支部党员和确诊同学来说,此刻我们的支部就是我们的堡垒。
作为辅导员,职责给了我作为一名学生大家长的信念,党员身份也让我坚定:陪他度过难关。能做的不多,从1月30号起到他痊愈出院,他在我的聊天记录里始终置顶,每天一定会有新的聊天记录,他的信息一定以最快的速度回复,不论早晚。在他情绪低落,不知道如何面对,感叹为什么疫情会被自己碰上的时候,在他担心家人会不会被感染上、责怪都是自己的错时,一遍遍安抚他,希望能把正能量传递给他,在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告诉他一定会安然度过,而我内心也是坚定相信一定会。感恩最后结果的确如此。
2020年2月19日,我的学生终于顺利战胜疫情,痊愈出院了。他发来的文字里感受得到生命的跳脱与对生活的热爱,而我内心的喜悦也难以言表,是如释重负,也是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想这也是我对于党员角色理解最深刻的一次,她就像是在寒风冷夜,为你送去温柔灯火,不张扬,但却如清风拂岗,明月照江。
(二)“四个自信”助力抗“疫”
讲述人:周宇
每年过年最向往的就是能尽快回到湖北老家,和父母亲戚们相聚,唠唠家常,感受浓浓的乡味。今年也不例外,因放假较晚,临近春节,第二天就带着孩子踏上了回鄂的旅程。
出发之前的前几天就看到了相关报道,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当时虽报道可防可控,但因火车经停武汉,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担心,特意备上了口罩、消毒纸巾沿途使用。一路还算顺利,安全到达湖北老家。
1月23日,武汉封城,紧接着湖北全省封省,我们被封在了湖北,小区也实施全封闭管理。最初的一段时间,看着每日剧增的确诊数,加上对病毒还不了解,小孩又同在湖北,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和害怕。
但我们有个温暖的大家庭,学校相关部门发来慰问信,学院领导、学院工会、所在支部和同事们多次来电和来信息询问近况,表达关心和慰问;随着邮寄系统的逐渐恢复,学校和学院也相继寄来了慰问品和各类防护物资。这些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党和组织的关怀,无形中带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疫情期间,正值每年的海外人才招聘季,身处疫区,但工作也不能放松。虽然老家的电脑破旧,手头工作资料严重不足,但还是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3月28日,全家平安返沪,居家自主隔离14天后,4月13日,顺利返校工作。
身处疫区,最能深刻感受到“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和国家举全国之力援助湖北,援助武汉;数万名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勇敢逆行,深入最基层,连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都有来自于广东、海南两省的援助医疗队驰援帮助;各社区健康管理、物资供应工作井井有条,社区工作者及时上门登记信息、量查体温,封城后的短短两三天,我们小县城的生活物资供应即恢复正常,网上购买的食材都能够确保第二天准时送达;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主居家隔离,切断传染途径,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全国乃至世界抗疫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正是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才在短短时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病毒无情人有情
讲述人:徐枫
我的家人是东部某高校的青年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今年四月,他的一位藏族学生为了筹措下学期生活费,在知悉学校防控工作要求的情况下,私自返校。到达学校后,因不得入校,无法获得兼职机会,且面临纪律处分,出现了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这位老师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掌握了该生的活动轨迹,帮助排查行程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与辅导员、院系领导沟通,尽力安抚学生情绪,并通过班长匿名提供生活费,解决了他的经济困难。五月初,这位藏族学生在平安渡过一个月的校外生活后,顺利回到宿舍,并调整好心态坦然承担个人过错,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三、学术研究以智战疫
上海发展数字经济以应对疫情全球蔓延的建议
讲述人:马艳
上海在这次战疫中凭借其国际大都市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做出了较大贡献,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当下新冠疫情作为人类历史罕见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仍在全世界迅速蔓延,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巨大灾难,如何通过评估上海经济在战疫中的优势,制定出科学可操作的应对疫情全球蔓延、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上海疫情经济评估:实体经济损失较大,虚拟经济增长较快
根据我们的前期理论研究成果,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这类数字技术的极大发展不仅引发了以劳动资料(互联网、程序等)变化为标志的生产力革命,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乃至分配关系的重大改变,由此判断,我们已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这一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非接触性的经济联系。
上海市作为流动人口数量大且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也遭受着疫情的巨大冲击。自1月20日上海市确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来,确认病例数逐渐增加,虽然随着上海一系列防疫措施的不断升级,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输入病例又在持续不断出现。回顾疫情对于上海经济的影响,可以发现:
(1)传统实体经济损失较大。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染,因此,这次疫情的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将人与人之间隔离开来。实体经济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发生实际联系的方式而进行生产、交换等一系列活动,如果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联系,实体经济则无法运行与发展。受疫情影响,上海市实体经济遭受到了较大冲击。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期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降低了19.2%和65.4%;交通运输业方面,旅客发送量较去年2月同期也分别减少了16%和46.3%;旅游业方面,2月上海市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0.7%。
此外,由于疫情,许多国家纷纷割断与上海实体的经济贸易,出口商品大量滞留,进口商品也不能进入,不仅影响上海贸易企业,也直接影响上海对外经济。数据显示,2020年2月,上海市关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和上海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8.6%和5.4%,其中出口下降的幅度约是进口的3倍;此外,1-2月期间,上海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也较去年同期平均降低了15%和3.35%。
(2)纯数字化产业发展较快。在疫情期间,由于实体经济的萎缩,全民都转向人与人非接触性的消费方式,从而大大促进了ICT这类纯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相关数据,2020年春节以来,中国网民在短视频、手机游戏、在线视频等数字产品的使用规模和使用时长上均呈现出更快增长,其中视频、游戏两大领域占比上涨38%,新闻资讯也上涨9%,以手机游戏行业为例,2020年春节期间,手机游戏行业用户日人均使用时长较平时增加了18%,较2019年约增加了41%。上海作为数字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这一产业的增长则更加显著。
(3)虚拟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数字经济产业有一定发展。根据2018年的估算,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加之,疫情期间,全民转向通过虚拟经济方式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等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均具有较强的推动力。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以来,生鲜电商行业作为疫情期间虚拟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典型代表,呈现出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的快速增长。多家典型的生鲜电商APP,如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日活跃用户规模均较2019年春节增长了100%以上,它们主要分布在国内大中城市,其中上海是它们运行的重镇,并在疫情期间极其活跃。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上海应对疫情全球蔓延,加快经济恢复的基本战略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人与人的实际接触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疫情的主要防控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推动上海经济增长,如何启动对外贸易新模式,如何减少疫情防控成本,不仅是短时间的应对政策,也是上海市经济持续发展、防范社会重大传染疾病风险的长期战略。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可以发现,数字经济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不仅是上海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也是应对各类传染性疾病风险的基本经济手段。
(1)数字经济是上海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数字经济作为当下主流经济形态,有着较大的未来发展潜力与空间,而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还是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根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19)》显示,在2019年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百城排名十强的城市中,上海位居榜首。因此,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抵御新冠疫情这类“人传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长期对策,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于加大数字经济产业在整个上海经济占比、加强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运用、优化上海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发展数字经济逐步恢复上海经济。由于疫情无法短时期结束,实体经济和实体国际贸易也就不能全面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然而,这正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时机。目前,上海市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度较高,已应用于诸多生活消费和服务领域,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度较低,较少应用于生产领域的核心环节。此外,上海消费者对实体产品消费和实体市场交易具有一定的惯性依赖。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也是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加深实体与虚拟经济的融合与优化,改变消费者对于实体经济偏好的基本途径。
(3)发展数字经济是防控传染疾病最佳经济手段。当下,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是冠状肺炎这类威胁人类健康的甲级或乙级传染疾病,即便每年感染流感死亡人数也非常惊人。因此,大力发展人与人非接触性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产业是避免这一类疾病风险的根本性措施。
着重发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既是战疫的主要途径,也是上海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经济虽然可以避免人与人的实际接触,但是,任何经济形态都无法完全脱离实体经济,也就无法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接触。而人工智能产品则是具有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还有行为决策能力的虚拟机器,它可以替代人进行各类活动,发生各种联系。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人工智能机器已经显示出“替代人”而避免人与人实际接触的巨大优势作用,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将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1) 人工智能产品可以全方位解决疫情防治难点。
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接触,而有些工作必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接触才能完成,如医护人员、快递员、管理人员等。人工智能产品在战疫过程中,在快速体温检测、大数据防控、机器人接待、医学影像判读等方面都替代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上海来看,众多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疫情防控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诸如上海钛米科技开发了智能消毒机器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隔离诊区启用AI机器人“小白”等降低了医患的交叉感染。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升级发展,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智能机器来防治和管理疫情,就会减少人们疫情期间的工作风险,有利于人类战胜新冠这类重大传染性疾病。
(2)人工智能经济是上海数字经济未来发展重要方向。人工智能产品可以替代人脑的部分功能,将人从部分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超越了机械化、自动化机器对于人的体力劳动的解放,不仅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方向,也符合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因此,上海要高质量发展经济,在智能经济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以人工智能产品在疫情期间的重要作用为契机,以社会对于人工智能产品的急切需要为动力,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人工智能产品的发展速度,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升级换代,以主导上海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线上教学助力复工复产
讲述人:刘凝霜
疫情期间,由于师生都无法返校,因此都是在线教学与上课,期间我的本科生导师工作和兼职班主任工作也是线上进行,最主要的是通过两个微信群跟同学们交流联系,了解学生们的一个基本健康情况,发送和分享一些防疫贴士、健康知识、线上讲座、在线精品课程等信息,希望以此方式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居家学习生活。此外,参加了一次学生党员在线交流会,借会议疫情主题的机缘,我也是查阅和了解了一些与我本人之前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的学术成果,即历史上与疫情相关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在这次交流会上,我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传染病,例如拜占庭帝国鼎盛时期暴发的查士丁尼大瘟疫、中世纪晚期席卷欧洲的黑死病、 1918年大流感等。其次,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传染病,比如东汉末汉献帝时期暴发的严重疫病,现有观点推测是鼠疫;又比如明代晚期崇祯年间暴发的大规模鼠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还面临着小冰期气候带来的干旱减产、农民起义、满族军队入侵,这些因素一起铸成了明朝的灭亡;再比如清代天花依旧是十分严重的传染病,经常暴发疫情,死亡人数众多,社会恐慌心理严重。总体来说在中国古代瘟疫传播史上,明清时期外来疾病进入比起汉唐时期更加频繁,原因之一是与中西文明进步、交流密切有关。汉唐时期,对外交流主要依靠北方草原之路和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交通比较少;而明清时期海路为主的对外交通方式,这使疾病能以更加快捷高效的方式入侵,这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全球化”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虽然有关于疫情的记录和描述,但是缺乏较为完整的数据,使得疫情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实证分析难以展开。
讲述人:张婧屹
在疫情防控期间让我比较难忘的是给学生进行网上授课。作为一名教师,网上授课对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控制和调节课堂进度都有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我在课中提高了向同学们的提问的频率,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理解;在课后利用作业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此外,我还采取报数字签到的方式,即在上课时随机选一个数字让学生在聊天框中输入进行签到,从而督促同学们认真听课。
讲述人:朱曙光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疫情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年中,并且至今还未能看到完结的迹象,这使得本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被迫转移到线上进行,对于教学人员来说是个毋庸置疑的挑战;而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教学以外的学生工作。由于无法返校,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瞬间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孤岛”,地理上的隔绝挑战着每一个班集体的存在。一面是疫情管控下积累的压力,一面是在线学习带来的不适应,如何加强和巩固班集体的凝聚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援国家抗“疫”,成为了本科生学生工作的一个难题。作为18级数量经济班的兼职班主任,我和班委在疫情期间探索并实践了一些班级活动,为战“疫”尽微薄之力。
我班于2020年3月16日组织了一次团日活动主题班会,通过观看防疫大课堂,并进行交流、分享观后感,学生们认识到抗击疫情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难题。近来,国内局势已经好转,各地新增病例数量在逐日减少,多地已经实现了“0”的突破,然而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大学是比较特别的场所,为了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安全,必须等万无一失的时候再开学,所以每个人都要克服线上学习的困难,配合各项抗“疫”安排。此次班会既提高了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识,又增进了学生对特殊时期学校防疫政策的理解,会后很多学生分享了观后感,下面简要摘录三篇:
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下子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那些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开间武汉或审核三亿元的施工人员;用爱搭建桥梁,日夜驰援运送物资的驾驶员……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用心灵点燃生命的灯,用坚强编织美丽彩虹,伸出温暖的手,有爱才会永恒,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中!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直走下去!在一起不容易,相守更加不容易!天佑中华,共克时艰。中华民族自风雨中走来,也必将坚韧地战胜病魔!作为祖国儿女,我们承担起这份职责,面对疫情坚定承诺!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来势汹汹,给我们的生活都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要把这次的疫情当作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去学习前辈这种处变不惊,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另外,还要学会如何做好防护措施。作为一名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也该在此时志愿加入道路卡点工作中,国家栽培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挺身而出,展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人人有责,需要人人出力。无私无畏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在出力,保持从容心态生活着的普通群众也是在出力;坚守岗位、敬业尽职是在出力,延长假期、配合防治也是在出力!主题班会令我受益匪浅,这次疫情,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闷棍,提醒我们:你只是地球上一个平常物种,渺小,且不堪一击。希望今后,人类能接受教训,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占尽优势也不再为所欲为。当然,不只对动物,对人也是如此。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除了主题班会,我班还组织了两次“青春战‘疫’动员令”活动,包括健身、背单词打卡,以及“抗疫情诗”的征集。通过活用“小打卡”微信小程序,我班克服了物理上的距离,在线上顺利地举办上述打卡活动,既提升了学生们的集体归属感,又丰富了居家学习的生活,有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此外,学生们通过给战‘疫’工作人员写“情诗”,表达对国家战胜疫情的信心、对战‘疫’工作人员的关心与感激,为他们加油助力,着实让人感动。下面摘录几篇学生的诗作。
抗疫情诗
窗外阳光盛,疫情困家中。
病魔虽无情,英雄逆流上。
停课不停学,网课使人愁。
何日能返校?春暖花开时。
——罗颖津,刘书含
哪有什么岁月静
是有人伸开双臂,挡在死亡面前
是他们,像山一样在守护我们的安康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
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学着前辈的样子,救死扶伤
——戴欣,何棋皓,孙强
光
人类的伤痛
在深山冷坞苏醒
在涨潮时分出生
有人因此负重前行
有人从此深陷虚幻
星空作海
月光渡人
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
不妨温暖彼此
心中的灯塔
可借月光照明
而逆行人的脚步
将为我们开辟光明之路
——聂靖杰 邓亦珣
不曾有什么恶鬼
却让无辜的生命饱受折磨
不曾有什么天使
却为陌生的人们竭尽全力
反攻号角已然吹响
抗疫英雄再次背上行装
放下牵挂离开故乡
为拯救世界人民而远航
细雨过后
寒冬的故事悄然结尾
等待着的
将是回忆过后的美好续篇
——董煊
身披白色铠甲的战士们
奔赴瘟疫的战场
他们用接二连三的胜绩
迸发希望的光芒
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
每一个瞬间
都是美丽的金色
待到未来回首时
今日流下的血与汗
一定会在回忆里闪闪发光
因为世界
永远都是金色的
医生脸上口罩的勒痕
是他们战斗的勋章
工人们辛勤的汗水
是他们奉献的证明
即使身处异地
14亿同胞的心也连在一起
祝愿这场与病魔的斗争早日结束
祝愿勤劳勇敢的战士早日回家
加油!
——王张欣
白衣逆行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脊梁
为了这片土地
为了土地上的人们
选择一条未知的逆行路
这一次,他们被叫做白衣天使
他们是父母的子女
他们是子女的父母
他们更是,为所有人守护的逆行者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
当战鼓开始擂响
他们没有后退
即使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前的路
有多么的坎坷与崎岖
然而,若是有光
就从他们这里开始向世界照亮
“昊天不佣,降止鞠讻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然而逆行的白衣天使
呈给世界,一片悠悠我心
——霍睿
玫瑰
旧年将尽,新年的气息已经来袭。
日薄西山,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是惨淡的白,
窗外是温暖的红。
她走了进来,裹着厚重的防护服。
我能看见的,唯独她清秀的眉目,
漆黑的眸子里,闪烁出青春的生命。
一束斜阳照进病房的一角;
前往下一个病房前,她将一束玫瑰放至床头,
我的眼睛突然停住,闪起泪花。
您哭什么?她问。
我在哭这玫瑰,
本非盛开季节,远离花束,无人照料,行将枯萎。
眼泪不能滋润它,眼泪应该燃烧。
她回答,将玫瑰放至斜阳下。
玫瑰在阳光下会比眼泪燃烧得更好,我想。
余晖将病房照得通透。
我明白,我和她都在燃烧。
疫病难阻万家宴,扶桑赠诗何忍心。
难解谁者出此言,疑是楚王座上宾。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中华大地上悄然打响。
一张红色蔓延的地图,
使处处人心惶惶。
大喇叭横幅和出入关卡,
寂寞地出现在空荡荡的街上。
紧缺的口罩与防护服,
艰难地抵挡冠状敌人的虎视眈眈。
不必多言。
早已刻在我们血脉中的,
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白衣天使们不怕牺牲奔赴前线,
各行各业各国友人纷纷募捐,
敌在暗,我们在明,
但我们心中抱有信念,
这场战,必胜。
讲述人:王琳
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活动,我所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班正好赶上思政大课的直播时间,所以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观看,并征询了同学们看后的感想。
感想并不是强制性的,我的预期是124位同学们能有20几份感想已经可以了。但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全班几乎所有同学都发来了或长或短的感想和体会,这些感想句句真切,有感概、有感动、有反思、有期盼。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次疫情不仅是对国家的一次大考,也让我们每个人重新审视了自己,重塑了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引用学生写到一句话,“珞珈山的樱花开了,春天近了;阴霾将散,星河长明”。
以下摘录了部分同学们的感想和体会。
今天,我收看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一词出自《左转》----“或多难以固起土,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要看当国家面临困难时领导者做出的判断和指引,困难能让我们强大,这就是“多难兴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国人逆行而上。八十四岁的钟老,虽年及悬车,仍披挂上阵;韩红倾其所有,支援武汉。不仅她们,更有许许多多医护人员千里迢迢来到武汉,帮助武汉人民一起度过这难关!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有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把整箱的口罩送到警察局,却转身离开,有人在战斗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有人时时刻刻陪在患者身旁,甚至奉献出了生命,有人献出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他们亦是英雄。一个字,一盏灯,一份心,一种情。防疫是场战争,而我们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非常优秀,国际上对我们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提供了支持。在这场战争中,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的制度优势也充分地展现。中国纵然面对了很多挑战,但依然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次疫情里,我们看到世间百态,为曾经可能只顾投身书海的我们上了一节课。我们看到集体和团结的力量是那么强大,看到人性的光辉能够那样刺穿黑暗,人心连在一起能够与死神斗争,当然也有不足、让人心痛的一面。我们看着,经历着、思考着。这节全国大学生防疫公开课在这个特殊又漫长的寒假里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和鼓励,给我们肯定的答案。今年是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而这次疫情也给予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应当如何从这次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步入社会后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是祖国新的一代,我们怎样,未来就会怎样。我们要对国家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不断走向新的征程。
听完了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我们感触颇深。讲座详细地阐释了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程度,更是着重强调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让这一段全国抗疫的时间变得充满悲喜,也满含希望,这场天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分量,从暴发到控制,每一个人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功劳。而疫情现在已经蔓延到93个国家,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也意识到要打赢这场攻坚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希望中国真正能够春暖花开。今年的冬天快要结束了,但我们还不能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不知道多少人还在面临着生命的挑战,分离的忧心,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动动手指捐款、扩散、辟谣,绵薄之力的凝聚促进整个情况的好转。尊重、感同身受,是我为他人做的最小也最需要的事情,忏悔、反思、铭记,也是这个冬天教会我们普通人的人生道理。
今年年初,堪称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日常生活与出行造成严重影响,每一位地球村“村民”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面对突发疫情,我们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有效地推进各类防控措施,深入贯彻落实联防联控机制,使得目前疫情得到有效缓解,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看完这堂思政课,我感慨良多: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精神不禁令人动容。在党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凭借着十分强大的组织集结动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地各部门真正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医疗资源调遣、物资配送,若没有党中央英明决策,我们又如何如此迅速的遏制疫情的猖狂蔓延?集中力量办大事,短短的七个字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唯有深入拥护党中央的伟大领导,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今天,是我平生最特殊的一堂课了。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新学期注定是“特殊”的,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要推迟到学校学习的时间,而要在家里开启新学期。离开了熟悉的课堂和老师,独自在家学习的日子会让我们自己感到新奇甚至有点慌乱。要知道,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没有什么事情会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学习上,到处都是挑战,眼下的学习状态,对我们来说,就是挑战,如何去应对呢?应对挑战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当下的一时一刻、一举一动做起的,比如调整心态,逐渐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赶紧收收心;给自己列个规划,哪个时间点睡觉,哪个时间锻炼,做到心里有数;宅在家里,脱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应该要求自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新学期打下基础。危机也是契机,希望通过这场疫情,我们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成长。
从一月以来,一场严重的大规模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的心。疫情发生近两个月,总体情况已趋于稳定。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下来,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其中最为辛苦,也最为值得感谢的就是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奋战在最为危险的一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日日夜夜为患者治病,将自己奉献给医护事业,多亏了这些无私的医护人员,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同病毒的抗争也有了积极的进展。而与此同时,每一个普通的我们也都在为打赢这场战争做着属于自己的努力,有外卖小哥不惧危险专门为医护人员送餐,有各界社会人士、普通民众自发进行捐款捐物资,让疫区的生活得以持续平稳运作。而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背后,可以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能集中全国各地的力量,制定应对的政策,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遵守纪律,做到不外出,不给别人添麻烦,断绝病毒传播途径,有效控制了病毒的传播。经过这次疫情,我想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就是要感谢我能够出生在一个这样团结的国度,同时我想我也要像那些医护人员学习,肩负起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肺炎疫情严重,要不是有国家和党带领领导干部和党员坚决抵抗疫情、积极宣传、调配物资、安抚民心,这次肺炎恐怕会比曾经的非典更可怕。在防控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各地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飘扬在第一线,用责任和担当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硬核力量。危急时刻,一个个在不同战线、不同岗位,不断涌现的先进党员,一个个在先进事迹感召下递交申请书的入党积极分子,凝聚起了众志成城的强大正能量。但是由此我也在反思,当我有了到前线尽一份力的能力之时,我能有像他们那样高的思想觉悟吗?我的答案还不够肯定,思想觉悟还不够高,意志还不够坚决,为此我感到一丝惭愧。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让自己拥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以足够高的觉悟,为国奉献。
五、感动与思考(一)闪光的青年
讲述人:李昊洋
自疫情暴发以来,令人感触颇深的是当代大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多数防疫工作无报酬,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自愿防疫工作,体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社会责任感。在本人担当班主任的19级数量经济班中,高粲同学在疫情期间于兰州市五泉山自愿陪同巡山人上山巡逻,协助检查疫情期间聚众出行事例并对违规者进行说服教育。在本人的家乡河北省秦皇岛市,也涌现出了如郑禹、邵颖等一批大学生自愿前往社区与偏远村庄等条件艰苦地区,站岗值守,为居民或村民提供消毒服务。其中邵颖同学一家三口皆为党员,通过防疫值守,信息录入,后勤保障等形式共同奋战在一线。
现今社会上不乏对90、00后大学生的偏见,片面认为他们社会责任感缺失。诚然,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理应相信正确的价值引导将会起到纠偏的作用。大学生永远不乏青春热情,在此次疫情中凸显的家国情怀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骨子里的社会担当。在疫情中体现出的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正为即将到来的党的生日送上了一份珍贵的青春礼包。
(二)第一个没有拜年的春节
讲述人:龙兴华
我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区的农村。从小到大,除了在美国读博士的那五年和2008年南方冰灾我被困学校之外,每年春节,我家亲友之间就会轮流到其他亲友家中拜年。亲戚之间的拜年对象至少包括我父母的祖父母的孙辈,即我父母的兄弟姐妹以及第一代堂兄弟姐妹(以及他们健在的父母),甚至还有一些第二代乃至我不知道属于第几代的堂兄弟姐妹。亲戚如此之多,所以即使不是从初一拜到十五,也会是从初一拜到接近十五。去年腊月二十五(1月19日),我和夫人带着两个宝宝回到我老家。回老家前,我按照学校规定,去院办登记寒假将离沪。我是2019年1月才到财大报到,此前在上海其它高校工作了两年多,这是我工作三年多来第一次遇到寒假去外地需要登记。于是我问负责为我登记的老师“往年是否也有类似要求”后得知(大意为):每年都要求,只是今年在执行。
回到老家后第二天,我听邻居说要去买口罩,但担心买不到。我随口说“没事,你买不到就来我家拿一盒,我买了两盒”——我当时提前网购了两盒KN95口罩寄到老家是因为老家春节不禁烟花,严重的时候PM2.5会达到数百——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在当时口罩即将成稀缺品。回老家的第三天,腊月二十八,邻居们传言武汉将封城。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紧接着,整个湖北都封了。亲友微信群里都在转发不要外出拜年的信息。我起初还不太相信这些号召是否会实现,感觉如果不去长辈家拜年,是否不合适?一两天之后,情况变得明朗,大家都宅在家里。我和家人返沪的日期一改再改。最后,我提前一天买了1月31日大年初七回上海的高铁票。几天之后,政府规定,外地返沪的人员必须居家隔离两周。虽然我们在通知之前就回来了,但我们还是小心翼翼,除了扔垃圾、领外卖,不出门。
前几天,北京出现了小规模疫情。我相信,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早日能战胜病毒,让我们的生产生活回归正轨。
(三)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提出封城建议;疫区需要,再赴武汉,投入第一线——李兰娟抗疫故事
讲述人:冒佩华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对疫情进行了准确判断,提出要对武汉采取“不进不出”的措施,并提出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一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院士和钟南山院士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了具体建议。1月22日,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面对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病死率趋高态势,2月2日凌晨,李兰娟果断决定带队再赴武汉。他说,“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我们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CCU,当时6个病人中就有5个救不过来。我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救治武汉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李兰娟和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后,推广《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里“四抗二平衡”(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治疗策略,同时加强应用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三大技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医疗队在李兰娟的率领下,上下齐心,与武汉当地ICU各地医疗队员们一起,通过44天努力,将ICU患者病死率由原来的高出80%降至15%以下。尤其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存活率达100%。
李兰娟院士从1月18日赴武汉,到1月22日果断提出武汉封城建议,这体现她作为一名专家的精准判断力和国家担当;作为一名医生,2月2日再赴武汉,直到3月31日才离开,整整58天,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奋斗在第一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护,这体现她及其团队作为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奉献精神。
(四)北京抗疫闪电战
讲述人:姚澜
6月13日起,北京已经对35.6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今天将完成对大数据筛查的35.5万涉疫市场相关人员的检测工作。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上午9时许,苏婷和护士王欣完成准备,第一拨儿上岗采样。她的同事齐亚宁帮着登记。为了让护目镜不留一点缝隙,苏婷请同事帮忙,在额头、面颊分别粘上宽胶带,“有缝隙的话,汗水和呼出的气容易让护目镜起雾,看不清就影响操作了。”苏婷说。
6月15日在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采集点采集咽拭子,苏婷创下单人一小时采样113人次的纪录。6月12日起,苏婷就被抽调至丰台区疾控中心,一直在一线坚守,回家经常是凌晨两三点,她已经快一周没见过5岁的女儿了,“我们现在辛苦一点不要紧,就盼着咱们北京的疫情能早日结束!”苏婷说。
一边是医护人员的忙碌,一边是民众的大力支持,让大家感动的瞬间还有许多——居民小区门口小卖部的老大爷,只要是医护人员去买水和冰棍儿,他说什么都不肯收钱;有一位大妈冒着酷暑,为医护人员送来了亲手熬制的绿豆汤;还有身边守望相助的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