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凝心聚力探索强校之路
江南大学东大门
培兰育蕙,春华秋实。江南大学一个世纪的薪火传承,六十春秋的上下求索,走出了“因轻而立、依轻而兴、靠轻而强”的发展道路。
大学之强,在于精神之立。“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八字校训意蕴丰赡:笃学,蕴含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尚行,强调实际行动,尊崇实践;止于至善,是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永无止境的精神境界。江南大学汇聚并造就了朱宝镛、秦含章、伦世仪等学术大师、专家学者,他们身上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求索精神,深刻诠释了校训的精神内涵。
在这大学精神的引领下,学校坚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瞄准科技前沿,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坚持“选择性卓越”“提前进入”的学科建设理念,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食品、生物工程、纺织、艺术设计、物联网等领域凝聚了不断进取的智慧与力量。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团队解决了丙酮酸发酵法制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国际著名发酵公司从中国购买的首个发酵技术;纺织技术创新团队与卡尔迈耶集团等国际大公司开展合作,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经编CAD系统开发应用平台,装备出口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与南方黑芝麻集团、安徽金种子集团、海正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千万项目合作协议;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政产学研载体……
当前,学校“双一流”建设已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美好前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若干国际一流特色优势学科,实现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到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
质量立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个性化培养的人才试验区和基于工程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化、专业课程精炼化、特色课程实用化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加强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实践平台重构、创业孵化联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服务兴校,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内涵发展,加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和引导,提升学校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围绕解决国家、行业、地方的重大需求,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打造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产业平台,将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
人才强校,不断创新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及人才计划,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汇聚高层次领军人才;以优秀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引领,健全保障体系,培育中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队伍流动机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梯队;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文化铸校,打造体现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的先进校园文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掘丰富大学精神内涵,大力推动学科文化研究和建设,传承创新校本文化,厚植育人文化底蕴,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浓郁深厚的人文情怀、包容开放的视野胸襟,致力于与社会共融共进。
回顾往昔,令人鼓舞;展望未来,重任在肩。面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学校再次吹响奋勇攀登的号角,继往开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