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扶贫故事 | 人物・故事 | ​季景书:从“镀金书记”到“引路人”

​季景书:从“镀金书记”到“引路人”

来源:农村青年杂志 发布时间:2020-07-15 13:54:17

季景书,男,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原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第一书记。2年多来,他很少回150公里以外的家里,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利用起来,将自己的知识和村子的发展相结合,尽心尽力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2019年1月,季景书入选“中国好人榜”。

季

三个春节没回家

2019年春节,万家团圆,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热闹异常。

村支部第一书记季景书心系村里的情况,没有回家与自己的亲人团聚,而是留在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这已经是他在村里过的第三个春节。

大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呼吸都带着白色的水汽。一大早,村里就热闹起来,大人们张罗早饭的油锅声,小孩子们吵闹玩鞭炮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别有一番乡村的节日氛围。季景书来到84岁的赵玉全家,看望这位独自在家过年的孤寡老人,陪着唠家常。

正说得热闹,常年在外打工、年前刚回村的崔顺推门进来,略带腼腆地开了口:“书记,过了年我打算留在村里,不走了。”“那敢情好,村里正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回来发展呐!”季景书面露喜色,其实崔家小伙儿已经不是第一个说这话的,眼见着在家门口也能有不错的营生,好几个30出头的年轻人都动了留下的心思。

从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到年轻人愿意回乡致富,这样的变化,着实来得不易。回想起两年多以前迎着漫山大雪刚来到张泉村的情景,那时村民家里冰冷漏风,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你是来镀金的吧?”

大张路,全长不到10公里,却是“山路十八弯”,自大城子一直蜿蜒向上,直到最高海拔1000米的张泉村。这条路,不仅是张泉人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也是季景书与张泉村缘分的开始。

2016年11月26日,当45岁的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季景书满怀对新工作的好奇、紧张和期待,以“第一书记”的身份第一次踏上大城子这片土地时,就是这条路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路上铺满了积雪,加上路面坑坑洼洼,车轮在蜿蜒的山路上不停地打滑,不到10公里的路程竟然爬行了一个多小时。一进村口,提着的心还没来得及放下,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房子、杂乱的街道,季景书的心里顿时掀起巨大波澜。

然而,真正的“下马威”还在后头。

为了尽快摸清村里情况,第二天,季景书就请村党支部书记赵克信带着自己挨家挨户地拜访。村民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出太多的热情,许多人还直爽地当面表达出对他的质疑。 “你是来镀金的吧?”“一个当老师的,来我们这穷山沟能干啥?”打量着这位从大学来的略显斯文的第一书记,千万个不信任像一盆盆冷水把满怀热情的季景书浇了个底儿透。 而真正让他心凉的,是通过一轮走访,呈现在眼前的现状:全村有4个自然村,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上,84户196口人,其中低收入户54户106人,残疾人24人。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主要靠种植杂粮、核桃、板栗等维持生计,是全区31个低收入村之一。

这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却是真穷!怎样担起精准扶贫这份重担,让张泉这个山清水秀却迟迟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村子真正好起来?刚到张泉的那几天,每天夜里季景书都被这个问题困扰得辗转难眠。“一定得干出点样儿来,让乡亲们摘掉穷帽!同时也要摘掉乡亲们扣给自己的‘镀金书记’的帽子。”季景书下定决心。

与乡亲打成一片,终成“村里人”

想带着全村人致富,必须先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为了拉近与乡亲们的感情,季景书努力抖掉身上的斯文,带着张泉的乡土味儿,装着第一书记对群众的真感情,每天走东家、串西家,今天到赵大爷家坐坐,摸摸炕上凉不凉;明天又到李大妈家看看,尝尝饭菜香不香;后天又到王大哥家唠唠,问问年货置办了没有,还缺啥短啥。

季景书帮着村民种地、收果儿、搬砖、垒墙,把从小在农村学到的十八般武艺都拾掇出来了,努力拉近跟大伙儿的距离。每天走访,他就像体温计一样,监测着各个低收入户的动态情况,由此系统掌握了低收入群众的第一手信息,为实施精准扶贫创造了可操作条件。他通过100天的走访,完成了一份长达74页的《张泉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还建了一份《低收入户档案》。

为了能够听到乡亲们更多掏心窝子的话,季景书当起“摆渡人”,主动用自己的车把步行出村的乡亲送下山。他说,除了炕沿儿上,就属当司机的时候离乡亲们最近,一路上能听到不少老百姓的心声。“唉,啥时候咱村能有条像样的路就好喽!”有一次,村民张大爷搭车下山,吐出这么一句心里话。修路!是啊,张泉是多么需要一条像样的路啊,这不仅是乡亲们出行的路,也是张泉致富的路。于是,季景书和村书记三天两头往镇里、区里跑,找主管领导反映老百姓的诉求。那些日子他吃不香、睡不着,心里总在惦记着修路的事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9月,历时4个月,一条通往山外的柏油路——大张路终于通车了!乡亲们高兴地在崭新的路面上走来走去,脸上乐开了花。张大爷摇晃着季景书的手说:“行啊,你这个第一书记,还真有两下子!”“第一书记是个办事儿的人!”其他村民也竖起了大拇指。

村民们渐渐认可了这个“第一书记”,慢慢跟他亲近起来。“乡亲们都亲切地称我为‘老季’,再进谁家的门,连看门狗都不朝我乱叫了。那时我就想,终于我也成了张泉的‘村里人’。”

带领全村人走向致富路

摘掉了“镀金”的帽子,成了“村里人”的季景书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知道,这些年,贫困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村民们直不起腰。“身为村里的第一书记,我觉得好像全村人的石头又都压在了我们这些村干部的身上。”季景书说,为村民摘“穷帽”,才是他接下来铆足了劲儿要做的事儿。

有人劝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泉穷乡僻壤,折腾不出什么来。可是,在季景书眼里,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致富的金疙瘩。

张泉景儿好。他利用自己积累多年的“朋友圈”,引来一家企业投资发展精品民宿,收购三家闲置农宅,建起“鹿栖书苑”,2017年9月已经正式营业。民宿请当地村民当“管家”,参与管理和服务,帮助村民售卖农产品,让农民在家门口挣到了工资。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走进张泉,也带动更多村民动起了开民俗院的念头。

张泉的果儿好。看着村民因为卖不上好价钱任由满树的红果掉落一地,季景书别提有多心疼了。他和村书记合计着“借船出海”,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俩人开着他的私家车,天南地北地寻找合适的合作加工企业,最“疯狂”的一次是,半夜就出发,奔赴河北、山东、山西,24个小时连轴儿转,跑了一个来回。最终,浙江湖州的一个企业老板被他的诚恳打动,成了村里的红果深加工合作商。

村里的南瓜同样没有销路,西方万圣节临近,季景书愣是把它们送到了自己的“娘家”——北工大的食堂,南瓜经过大厨的雕琢,变身成精美的南瓜灯,价格自然翻番,村民都笑称:“想不到南瓜变成金瓜了。”

张泉的人好。村民赵习礼人勤快,在家里养了好几年蜜蜂,可总挣不到钱。季景书听说后,专门请来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专家给他当顾问,将他的蜂蜜加工成了能吃的唇膏,一下子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王军红两口子开了个农家院,做得一手好点心,季景书给他们支招儿,让他们用核桃、板栗、红果和面粉捣鼓个点心,起名叫“核栗红”,受到客人追捧。村民赵小翠一家都是残疾人,聪明要强的她靠串珠手艺支撑起整个家,季景书在村里成立了互助创业小组,请她教村民串珠,并当起“创业带头人”,一时间,“现代版张海迪”赵小翠的故事走出了大山,不仅感动了很多人,还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张泉。

人气儿有了,产品也出来了,可是仅仅靠单打独斗或是层层化缘是致不了富的。产品没品牌,销路也打不开,致富的路一定会中途夭折。季景书带着村“两委”干部反复研究会商,最后决定注册村集体企业,把零散的核桃、板栗、红果加工产品集中包装,由公司统一销售。2017年5月18日,当季景书从工商所拿到“北京张泉达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执照时,他忍不住哭了。因为,这是全村人致富的希望。

两年多的时间里,张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结实平坦的柏油路代替了原来的羊肠小道直通村内,张泉达康品牌微店已经“开门迎客”,原本村内盛产却卖不上价的板栗、核桃、山楂、蜂蜜等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制成果茶、即食果仁、润唇膏等特色产品,卖得极好。

2017年,张泉村有37户低收入家庭达到“脱低”标准。2018年底,全村成功实现全员“脱低”。

现在村里正在酝酿集体产业张泉达康公司的股权设置和改革,让村民成为股东,通过与电商牵手,与基地合作,让社会资源参与到张泉的发展中,确保村民利益最大化,让群众获得分红。不仅如此,几家高端民宿盘活了闲置农宅,也带着张泉的民俗旅游开始起步。 季景书到村民家走访。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他们眼中曾经的“镀金书记”季景书已经成为了村里的主心骨,“季书记是这块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啃掉了贫困的根。他是带领我们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季景书,原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第一书记。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村子的发展相结合,尽心尽力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