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骅:“博士书记”的扶贫情怀
张骅向北京林业大学来访的师生介绍大棚种植技术和经验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新村,有一位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任驻村第一书记,这里的村民们喜欢称呼他为“博士书记。”
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叫张骅。说起当初来这里的动机,他说:“当时我也动摇过,尤其想到33岁的我一旦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时很可能影响婚期。可是想到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博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种责任。如果真能让远新村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那么自身的价值也就体现了,我这辈子也就有意义了。”
驻村之后,首先让他感到措手不及的是村里的党员大会很难正常进行,党员们找各种理由不来参加会议,书记和第一书记分工也不是很清,产业发展基本为零,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现象屡禁不止等等。
“我把党建工作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从规范组织生活入手,跟村里28名党员逐一谈话,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努力让每个党员融入村子的发展,让每个党员在党支部找到归属感。”张骅说,如果不提升党员凝聚力、战斗力,那就会出大问题。
张骅还把重点放在让群众牢牢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他看到村里的阿姨们喜欢跳广场舞,他就跟村两委一起,硬化广场路面,购买移动音箱,下载最新的音乐;对于喜欢种田的村民,党支部牵头组建合作社,找种子、找销路,让大家劳有所得……
他还在村里创新性地开展了“成才表率榜”,把近10年远新村培养出的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张榜公布,让每个远新村村民感受到培养出大学生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今年,远新村就有两个孩子考上一本,一个孩子考上二本。
张骅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高玉良家,仔细询问高玉良发展庭院经济的意愿以及脱贫过程中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自从‘博士书记’来后,我们村的乡风文明也大有变化,尤其是他在远新村推行‘最美远新人’评选后,我们村涌现出照顾脑梗公公10年如一日的刘冬雪、带领群众致富的陈永和、对脑瘫孙女不离不弃14年的李凤芹等一批身边榜样。”远新村支部书记胡文友告诉我们,张骅书记还在村里开展了“我承诺、我践行”远新村村民文明守约承诺书活动,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其中,把家风家训开展好的家庭上墙公布。
张骅来到远新村时,正赶上2018年元旦。为了尽快找到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白天,他顶着零下28度的严寒走村入户,晚上连夜做好记录,整理贫困群众的户档案,7天时间走访49户贫困户,12天时间一个人把全村的户档案全部捋顺。
回忆起那段日子,张骅笑着说:“连续加班4天后的清晨,我才想起了元旦已经悄然度过,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热闹的电影院和美味的饭菜,身边也没有那个她,但是我感觉这是我人生33年来最有意义的一个元旦。”
“张书记,求您个事儿,我日子虽然苦但是我一直在打工,孩子也慢慢懂事了,身体比以前好了很多,您可千万别让我们家在全村中最后一个脱贫呀,这样太磕碜了,孩子长大了都会抬不起头的。”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单亲母亲专门找到他,这样对他说。 张骅说,这是他到这个村后感触最深的一次,他决心通过发展产业让这位努力奔富路的单亲母亲光光荣荣地脱贫。
他认真研究远新村种植和养殖结构,咨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浙江玉米研究所的专家,调动党员和村民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发展“颜色农业”的思路。
“我们选择了以黑色系农产品为切入点,种植黑糯玉米、黑小米、黑豆、黑芸豆等五谷杂粮,把目标定位在一线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张骅说,一开始,他担心村民对于新生事物不容易接受,没想到村里8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邱凤琴老人主动找到了他,要种他引进的黑玉米,当时他考虑一个地区引进新的品种有种植风险,婉言谢绝了邱凤琴老人的好意。
“当时我看到从北京来的‘博士书记’每天忙着给我们找致富的路子,我就想好好支持他的工作。”邱凤琴老人说,啥事都得有人尝试,一看他就是干事的人,我愿意跟着他干,结果真的成功了。
黑糯玉米当年种植当年成功,并成为2018年兴安盟那达慕大会唯一指定用玉米,还卖到了北京三个社区,被兴安职业教育学院、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林业大学定点采购。同时,他们还在淘宝网站开了淘宝店。
“远新村已经脱贫40户82人,还有9户14人没有脱贫。远新村的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作为第一书记,我担负着带领远新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责任!”采访结束时,张骅坚定地表示,他将不辱使命,用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和实干去圆远新村每一个群众的脱贫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