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田埂上的驻村干部
“我要到丹巴县扶贫一线去,扶贫三年。但是孩子才上二年级,作业需要辅导,爱人平时工作忙,老人也到家里来帮忙带孩子了,扶贫期间,就麻烦兄弟多照顾了。”2018年初,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师易健在前往丹巴县太平桥乡黑风顶村前,给周建军等同事通了电话,安排好家人和孩子后,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往丹巴县的路上……
到扶贫一线去,奉献光和热
2017年年末,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发布了公开选拔驻村干部的通知,易健闻讯后,第一时间与家人商量,并向系里递交了“请战书”。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在全国吹响了,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渴望去到扶贫的第一线,捧着一颗真心,倾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的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贡献自己的热血。”易健说道。
经过学院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后认为,作为在学院工作了17年的老教师,易健对自己有信心、对家人有交待,既有在基层踏实肯干的经验,又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政治立场坚定,能够真正热心于基层工作为群众做实事,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的工作中去,最终学院决定,易健将以学院第一任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的身份,前往黑风顶村,助力学院对口扶贫工作。
“我始终难忘第一次进村时的情景,从丹巴县城到黑风顶村时已经是深夜了,一路上车子颠簸,全是山路,记不清车子开了多久,最后一截进村的路,还是自己爬上去的。”初见黑风顶村,就让易健感受到了扶贫的艰难。
▲ 查看产业扶贫项目一支蒿的种植情况(左一为易健)
扶贫先扶志,拔除精神上的穷根
在走访调研中,易健感受到,大多数的贫困户都对扶贫有误解,他们认为扶贫就是给他们送去两头牛,送点农作物,收获的是看得见的东西才行,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躺在政策温床上的懒汉”。这让易健觉得“扶贫一定得先扶志,必须要拔掉精神上的穷根”,要帮助他们积极劳作,靠勤劳致富摆脱贫困,“扶”起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勇气。
村里的唐贵妹就是当地著名的“钉子贫困户”。“第一次到她家中,我的心猛地一颤,院落破败,家里的连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每次去她家时,都得坐在门槛上跟她聊天。我当时就很困惑,她才50多岁,身体还算硬朗,为什么生活过得如此落魄?”经过一番了解后,易健得知,唐贵妹在几年前的一场意外中失去了老伴,还欠下了一大笔医药费,儿子也出门打工很多年没有回过家。像唐贵妹这种极度贫困的家庭在黑风顶村并不是个例,但是他们丝毫都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长期依赖政府发放的抚慰金生活,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劳作的积极性很差。最开始走家串户时,迎接易健的,都是他们一肚子的苦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易健说:“能否实现脱贫和富起来,首先要看有无脱贫致富的意识和决心,不难发现,黑风顶村的贫困户扶不起,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
于是,后来的一个月,易健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我跟他们讲,村上要搞产业扶贫,给他们发免费的种苗和鸡崽,教他们技术,靠搞种植、搞养殖去致富。起初他们根本听不进去,我被撵出门很多次。”一次劝说没有用,易健就去两次、三次……“只要他们有困难,我就随时过去。有的时候晚上十点钟还在贫困户的家里。”渐渐地,贫困户们也觉得易健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好干部,愿意跟着他一起干!贫困户们慢慢地有了动力,有了干劲。
▲ 走村入户时的情景
聚力产业扶贫,打造黑风顶村脱贫新引擎
贫困户们有了干劲,如何带他们在现有的情况下改变贫困呢?易健对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核查调研,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联系帮扶责任人,建立脱贫台账、列出扶贫清单。在易健看来,对于眼下的黑风顶村而言,要找对路子,找到合适的产业成了当务之急。
“太平桥乡黑峰顶村位于太平桥乡三岔沟内,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土壤条件差、地理环境恶劣、生态条件差,导致村里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再加上大多贫困户都是弱劳动力家庭,每家每户单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存在很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易健积极主动对接乡委、乡政府和当地村民,听建议、问情况、实地调研,又积极联系省内的一些农业专家,问询意见。
经过一番调研后,太平桥乡党委和乡政府决定,设立“党员示范区+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由村党委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以“大蒜种植,一枝蒿、芍药、虫蒌等中药村种植”为主导产业,加上“养鸡”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扶贫思路,为黑风顶村制定了一套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规划,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县委组织部拨款加上村产业扶持基金会借贷,村里有了第一批一枝蒿种苗、大蒜种子、山鸡崽,产业扶贫的路才算真正开始了,但这也是产业扶贫之路困难的开始。
制定好了“规划图”,更需要“施工图”。黑风顶村受地理条件影响,现有的农作用地,都是在山上扒出来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山地,根本找不到一大块可以种植的土地,发展种植业没有大片的集体土地怎么办?
“困难的时候,党员带头上!”易健和村上的党员一起,扛起锄头到田间,开发种植基地。地,一点点地挖出来了,原本一个一个小田地,合并成一大块一大块田地,种植基地有了雏形。
为了帮助农户提高种植、养殖技能,易健还协助村里把省上种植、养殖的专家请到黑风顶村,为村民们实地培训种植、养殖技术。依托学院党支部共建,又带领村支部走出大山,学习致富经验。种植养殖业算是做起来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村子上没有工厂,没有企业,让村民搞种植、搞养殖,东西往哪销呢?”易健通过村委、县委县政府等资源,多方面打听才联系到了一些可以到村上收产品的散户和企业。“2018年以前,黑风顶村没通路,那些散户和企业很多都不愿意上来收产品,我们就到县城的商户里挨家挨户去联系,去沟通,后面才解决了销路问题。”有了产业、有了销路,这条产业扶贫之路终于算打通了。
“目前,太平桥乡一共帮扶贫困户种植业27户,鼓励种植中药材60亩、特色大蒜30亩,帮扶贫困户养殖业12户,养殖高山土鸡520只,受益农户均增收4000余元。”说到这些数据,易健眼里泛着光,嘴角不自觉地笑开了。
如今的唐贵妹,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先清点自家圈内的鸡,然后带着锄头走向田间。趁着春天,她要和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村民们一起,把大蒜种子全部播种完,几个月后,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要不是易老师,我家贫困户的帽子不知要戴到什么时候,感谢他和驻村干部们,在村里设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扶持我养起土鸡,种起了大蒜。我真心感谢他。”曾是“钉子贫困户”的唐贵妹,如今也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易健还准备为乡上的孩子做些事。“乡上的小学硬件条件好了,但是一些软件设备跟不上,孩子们连个像样的书包都没有,笔、本子这些学习用品都烂的不成样子,很多小孩连新衣服都没有穿过,看着很难过,但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钱。”易健想为乡上的孩子们筹集一些学习资金。他用各种办法主动联系到了成都的一些知名企业,多次往返于扶贫村和成都,为太平桥小学共筹得了近20万元的爱心资助,联系仁孚奔驰公司,在太平桥乡小学开展“仁梦同行爱心专项活动。“当天,看着孩子们背上了新书包、有了更多的学习用品,那一张张笑脸,让我满眼泪水,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扶贫的决心。”易健说。
▲ 易健与村上的孩子们
突发意外,被迫按下扶贫暂停键
白天,易健走家串户走访调研了解民情,跟着贫困户在种植、养殖基地里查看种植养殖情况;晚上,易健便回到住处整理每天工作的内容,填写台账,这是扶贫期间易健每天生活的常态。没有厨房,场子砖头垒做起了灶台;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无袖背心、盖膝短裤和沾满尘土的凉鞋成了日常....
看着村中贫困户们一点一点的改变,村民日子一天天变好,易健也更有干劲儿,他心里还浮现了很多想法,他准备在这里好好干上几年。而这一切想法,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按下了暂停键。
“一到下雨天,我们从早到晚都要到防洪点去观察雨势情况,大山深处,最怕自然灾害,下雨的时候经常成宿成宿的不睡觉。”易健回忆,那也是一个下雨天,到了傍晚,易健才抽出时间去走访村户。“到村民家的路全是山路,一下雨就更难走了,那天是在看望乡民的途中,不小心摔下了阶梯,走不了路,是村民们一路把我背回住处的,当晚村书记还亲自开车带我去县上的医院,很感动。”回忆起当天,易健印象最深的不是自己摔倒时的疼痛,而是书记和村民们对他的照顾。
经过医院的检查,易健的脚部是粉碎性骨折,需要卧床休息,短时间内无法回到扶贫村继续工作。为了使扶贫工作正常开展,在易健住院期间,学院派教师赵勇接替了未完成的扶贫工作。
躺在病床上的易健一直心系着黑风顶村,2019年,四川省对黑风顶村进行贫困户贫困村验收工作,易健拄着双拐再一次来到黑风顶村,看着熟悉的黑风顶村已经家家通路,看到熟悉的贫困户们日子越过与好,易健热泪盈眶。康复后,他主动联系学院,要求再回到扶贫一线,但学院和扶贫村考虑到易健的身体情况,都希望他安心休养。“原本计划的三年,只去了一年就停止了;原来心里还盘算了很多很多要做的事,也只能由下一任驻村干部来完成……”易健的眼神里充满了遗憾。
“离开村子的时候太匆忙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好好处理、好好收尾,当时在车上心情很复杂,看着窗外,我就想起了来扶贫的第一天,也是村书记开车,把我从县里接到了村子里。”回想起自己的扶贫之路,易健坦言,有难舍、有遗憾、有感恩,也有成果。
▲ 易健柱双拐迎接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