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英烈
这个主人公叫刘永良。他先后送3个儿子上前线,三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不要政府照顾,自力更生谋生活。刘永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
1891年,刘永良出生在沂蒙山区的莒南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靠打长工维持生计,常常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1934年,刘永良接受了在该村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曹明楼的教育,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1938年,村里成立了党支部,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带头加入农救会组织,任农救会长,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40年,八路军115师挺进了沂蒙山区的莒南县,莒南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抗日根据地。刘永良和乡亲们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抗日队伍当成自己的亲人,自觉参加党组织的抗日活动。他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群众参军,村里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1940年春天,八路军组织群众召开参军动员会。村里的农救会长刘永良第一个走向主席台,他声音洪亮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国出力。我们做父母的都要学习古人岳母为儿子岳飞刺字的精神——‘精忠报国’,把自己的儿子送上前线,参军报国,杀敌立功。今天,我作为农救会长,在这里我带头为大儿子报名参军。”在他的带领下参会各村的党员、农救会的人都站起来给自己或者儿子报名,许多民兵也走上前去报名。由于刘永良的榜样带头作用,他们区参军的人数最多,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当时的《大众日报》还专门报道了刘永良送子参军的事迹。
当刘永良19岁的大儿子刘福林即将告别年轻的妻子和亲人时, 刘永良这样激励大儿子:“不把日本鬼子赶走,你就别回家”。1942年,他又把二儿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让儿子参加到地方抗日武装的斗争中去。当着队长的面,他再次嘱咐儿子:“不把日本鬼子赶走,咱穷人不解放,你就不要回家。”
1946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有“小延安”之称的莒南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参军参战运动。3月,中共壮岗区委在驻地桃花峪村召开参军动员报名大会。刘永良因是著名的抗属,区委让他去发言,介绍他是如何送两个儿子参军的事迹。刘永良在会上动情地说:“1942年我送二儿子参军时,就曾说过一定要抗战到底的话,今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我坚决再把最后一个儿子刘洪林送上前线。” 报名大会结束后,有人拽着刘永良的衣角劝他:“我大叔、二叔都当兵走了,三叔刚刚结婚,你就留一个在家照顾你吧!”刘永良沉吟片刻,语重心长地说:“这个道理我知道,可是国难当头,没有大家,就没有我们小家。国家保不住,就没有安稳日子过呀!”村里有6户村民看到刘永良送身边唯一的儿子参军,深受感动,纷纷把自己的亲人送上前线。邻村的群众听了刘永良的发言,看到了他的行动,深受感染,仅付家村就有3名青年,在刘永良的影响下报名参了军。
1947年和1948年是刘永良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两年,他的两个儿子先后牺牲。这对早年丧妻、中年丧子的刘永良来说,是天大的打击。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倒下,这位钢打的沂蒙硬汉强忍悲痛,以一个朴素的中华民族不屈的血性,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身支前工作。1950年,三儿子刘洪林牺牲在朝鲜战场。噩耗传来,刘永良悲痛欲绝。他心中的苦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毫无怨言,他对前来安慰他的领导说:“只要党需要,我还有孙子,再让他报效国家。”
刘永良先后送3个儿子参军、相继牺牲的事迹,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按常理,一门三烈的刘永良,应该是躺在功劳簿上,即使不耀武扬威,也志得意满,尽情的享受生活,人们也会理解。然而,刘永良却不这么想,更不这么做。他常说:“我如果让政府照顾享清福,就对不起牺牲的三个儿子!”
1951年春天,莒南县人民政府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在县城里建了三间房子让老人居住,并配了一名公务员帮其料理生活。他谢绝了政府的照顾,坚持住在村里。他说:“给政府添麻烦,让自己吃闲饭不干活,我不干!”
1960至1970年,他担任村治保主任和调解员。每到庄稼成熟季节,他总是起早摸黑,配合民兵站岗执勤。村里不论有了大大小小的纠纷,他总是亲自到现场调解。他被村人誉为“红管家”、“老好人”。
身为三烈属,刘永良老人从不居功自傲。在世时,他只享受国家规定的烈属补助,而把分到他名下的救济粮款等无私地让给别人。20多年中,他让出的各种补助、救济折款达500余元。1963年,他当选为莒南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长苏毅然为刘永良题词:“一门三烈刘永良”,并为由刘永良之孙刘炳茂编著、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三英烈之父刘永良》一书题写了书名。
1976年,刘永良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那忠心报国,不为名,不为利,不知索取,只知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不竭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