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友华 欧阳欣悦 | 大思政课的“微”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时,他还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将时代发展的大道理讲进学生内心,需要在鲜活的社会场域中,在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沉浸式体验中,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释其认识之疑、解其思想之惑,从而达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思政课”其实恰恰是需要“微切入”的。它需要立足大时代,善用大资源,依托大平台,巧借大师资,基于“微主体”的思想实际,围绕其构成社会大时代的生活“微环境”,选取体现其优势智能倾向的“微主题”,善用数字化时代的“微空间”,通过其喜闻乐见的“微形式”,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从而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讲透讲活。
大思政课需要关注个性各异的“微主体”
思政课的教学不是大课堂的知识性传授,而是需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在增强针对性和感染力的过程中,才能更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所强调的思政课之“大”,不是简单强调宏大历史叙事的大时代,更不是强调群体性大呼隆式地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强调本质上是讲道理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要体现大时代的鲜活实践,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实际,因材施教,把原理学理道理乃至哲理,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所引领的火热实践进程,所产生的实践伟力,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作为“微主体”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从而提高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而“微主体”虽然同处大时代,但其对大时代的感知,对大叙事的理解,对大视角的关注,对大道理的认同必然是有差异的。为此,依托社会大课堂的大思政课一定要避免同质化,要在关注“微主体”的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教学,选取其感兴趣的体现大时代的小话题,增强代入感,强化契合性,切实体现大思政课的内在本质。
大思政课需要体现鲜活具体的“微环境”
作为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对象的微主体,总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总是生活、学习在特定环境中的新时代青年。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生活于不同的生活场景,伴生于不同的朋辈群体,关注着不同的焦点话题,历经着不同的心路历程,感怀着不同体验的时代变迁。人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思想意识及其变化肯定会受到其所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这种环境有大有小,大小环境也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个体的思想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日常生活的“微环境”环绕中,不断受到与之紧密相关的信息的刺激,而形成相关思想观念的。大思政课之大,确有相同的社会大环境、时代大背景,但直接影响“微主体”思想观念变化的,触发其思想演化发展的,总是其真切感受的“微环境”的作用。因而,大思政课需要基于鲜活个体成长、生活的微环境,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通过场景化的方式自然内嵌于其周遭的微环境中,从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大思政课需要聚焦真切走心的“微主题”
思政课教学的文本依据多为与教材相匹配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和文本话语等。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道理要讲进学生的内心,不做转换的苍白的理论说教显然是不行的。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以“问题——课题——专题”的方式来链式推动。社会大课堂中的教育资源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它是面向所有社会大众的。要有效发挥其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还需要进行精巧的实践教学设计。也就是要精准对接微主体的不同实际和不同需求,立足微主体的优势智能倾向,定制出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的个性化思政课教学专题,以小切口切入思政教育主题。所以,在大思政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实需要注重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内容的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同时,我们还要回归学生视角,关切学生需求,进行教学专题的个性化设计和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引导学生从一个小微的视角、一个共情的细节、甚至一个小众的话题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大思政课需要拓展多维交互的“微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之大,也在大时代。而当今时代,是数字时代,是数字信息全面融入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生长在这个时代,他们所接触、所喜闻乐见的东西也必然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生活相关联。在数字经济的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当然就要跟数字时代的各种现实结合起来。而数字时代之于思政课教学对象,既以网联世界的方式无限拓展了微主体的生活空间,又以需求满足的无缝对接的造就了微主体的小楼一统。对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其生活场景的重要方面就是这一大时代的“微空间”。因而,大思政课的需要关注“微空间”,善用“微空间”。因为微空间的场景变换是微主体完全操控的,其对网络信息的关注会充分显示出“用脚投票”的自主选择性。因而,大思政课的教学实施一定要拓展多维交互的“微空间”,我们要在网络上形成分众化的“微格”,依托互联网进行精准的思政信息投送。创编鲜明而精彩的微内容(小视频、短文字),强调微互动(便捷性、即时性),善用微介质(朋友圈、微博空间),便捷化通过微动作(触屏、点击),在充分调动受众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有效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大思政课需要选取喜闻乐见的“微形式”
大思政课之大,确实需要关注社会“大主题”,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社会育人“大能量”。但它需要在关注微主体的内心世界的基础上,选取微主体们喜闻乐见的“微形式”。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时曾指出,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我们强调要善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理实结合和理论践行。而要真正达到这一点,不宜采用整齐划一的实践形式,通过千篇一律“场馆”“行走”等思政课形式来达成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微实践、微传播的等途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场景化课堂再现、社会大课堂的现象式校内微缩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进生活中,以“小”人物、“小”技术、“小”视角、“小”主题作为切入点,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图景化、生活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切合受众身心特点的多样化灵动形式讲清学理,讲透哲理,讲清道理,真正在以小见大,以微现大。(作者熊友华系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熊友华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思政课的微视角问题研究”(编号:202310512003)的相关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