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鹏 吴泽成丨学习雷锋精神,激发青春场域中的“三向”能量
63年前,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62年。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率先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天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首都各大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了题词手迹,雷锋精神从此深植于人民心中,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丰碑。2025年3月5日,我们迎来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全国上下以更丰富的实践形式赓续这一精神血脉。
雷锋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它既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注解,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活样本,更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具象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数十年来,雷锋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而是化作人民的群像,信仰的符号,成为照亮社会进步、民族奋进、时代发展的璀璨光芒。从个体到群像,从符号到信仰,这种跨越甲子的精神共振,始终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实践中迸发生命力,在数万万人民信念的力量、进取的锐意和大爱的胸怀中激发青春场域向上、向前、向善的磅礴能量。
向上引力:思想熔铸雷锋精神的信仰灯塔
认识雷锋精神,要看到雷锋精神引导人们思想向上的永恒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在这片承载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雷锋”早已不是个体符号,而是写入民族精神的觉醒基因。早在以前,雷锋同志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以及饭前饭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他说:“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边边角角上留下的学习印记,是雷锋的信仰。九本泛黄的笔记,二十万字的思想轨迹,字里行间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更镌刻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求索。当“一心向着党”的誓言穿越甲子光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忠诚,感受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自觉,以及生命坐标嵌入时代经纬的担当。将这位22岁士兵的学习笔记置于眼下观测,我们可以看到,在全国接续不断、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学雷锋”热潮映衬下,一群群志愿青年奔赴各地,涌动不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毅探寻雷锋精神中坚定的信仰内涵,激励思维的向上力量,这是我们的信仰,纯粹且坚毅,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跨越时空的共鸣。百年来,历代共产党人越险山、破难关,在一次次乌云和荆棘中寻找光明。从井冈山上的入党誓词到雷锋日记里的思想汇报,从焦裕禄揣在怀里的党章到张富清锁进皮箱的军功章,共产党人始终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演绎着信仰的本质: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本能。在价值多元的当下,重读雷锋泛黄的笔记,那些工整的钢笔字依然传递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力量源自对信仰毫无保留的交付,是把个人命运与党的理想熔铸成一体的觉悟。当某些人把“信仰”异化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装饰时,雷锋用他短促而璀璨的一生证明:真正的信仰从不摇摆,它应当像北斗星那样恒定,像军号声那样清晰,像心跳声那样始终如一。
向前势能:奋斗解码雷锋精神的拼搏图谱
认识雷锋精神,要听到雷锋精神引导人们奋斗向前的清脆跫音。翻开1960年的《鞍钢日报》,雷锋的奋斗图谱依然鲜活。他在一年多的岁月里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并荣获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这个身高不足1米6的湖南青年,在推土机轰鸣的车间里创造了让老师傅惊叹的“拼命三郎”记录。在艰苦的日子里,雷锋始终昂扬向前的神采,在“干一行爱一行”中保持着“拼劲”与“钻劲”,他的经历是向前奋斗最生动的写照和宣教,展现了积极拼搏积极进取的昂扬神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如何挺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当?要回答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要找到引人向前的激励动因。2024年杭州亚残运会上,独臂游泳运动员徐佳玲在经过了高强度的淬炼后取得优异成绩,大量的训练量让泳池氯水蚀白了她的皮肤,却淬炼出“水中飞鱼”的锋芒;在贵州“天眼”基地,90后工程师王玥为调试新型射电望远镜,连续87天吃住在观测站,用30万组数据校准出千分之一秒的精度,让中国“观天巨目”看得更深邃。真正的拼搏从不需要镁光灯,它藏在车间机床0.01毫米的精度提升里,蕴于运动员千万次枯燥重复的动作中。90后小伙于新辰在毕业后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工作,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包括“嫦娥三号”“风云四号”“北斗三号”等重大任务在内的共计60次、80多颗卫星的航天发射任务。如同雷锋当年研读《毛泽东选集》时在书边写下“技术革命”的批注,这群“问天者”的实验室白板上也写满公式。“这不是浪漫的太空漫游,而是用计算尺丈量宇宙的征程。”奋斗的形态在变,但精神内核始终如钢。当雷锋当年获得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与新时代的奋斗者并肩而立,我们仿佛读懂了穿越甲子的精神密码。从鞍钢推土机手的油渍工装到智能工厂的机械臂操作屏,从手写工作日志到云端大数据,变的只是奋斗的载体,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做暴风雨中的松柏”的倔强。当00后非遗传承人用3D打印技术复活千年榫卯工艺,当驻村书记直播间的农产品飞出大山,新时代的奋斗者正以更富创造力的姿态,续写着永不过时的拼搏叙事。残疾人书法家王渊鹏、85后航天员桂海潮、“90后”演员游本昌……他们都在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是锚定“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向前目标,是对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向前姿态,是在茫茫灯塔中升起的徐徐却不止向前的狼烟。千千万万追梦者和圆梦人绽放拼搏的神采,才能点燃共产主义的毓秀星夜,擘画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向善磁场:奉献重构无我境界的青春坐标
认识雷锋精神,要悟到雷锋精神引导人们奉献向善的深厚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幸福既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价值旨归,也是实践的主力军,既创造价值又享有价值,要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机统一起来。当历史长河流经2025年的春天,雷锋精神依然在时代的土壤中萌发新芽。这位普通士兵曾用补丁衬衣省下的积蓄支援灾区,在暴雨中奔走两公里为陌生母女购买车票,用“活着就要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朴素信念,为中国精神标注了最温暖的注脚。他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奉献意识,在平凡的小事中彰显我将无我的底气,在不平凡的人生中恪守不负人民的坚持,至今温暖着社会,感动着时代。雷锋精神源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奉献于人民,现如今也正涵育着人民、滋养着人民,这其中“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髓彰显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刻画了雷锋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成为了千万共产党员的奉献标杆。而今,这种将个人微光汇入星河的情怀,正在新时代的奉献者身上延续。无数共产党员深扎一线,在沧海横流、关山路险中同人民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新愚公”李保国、“燃灯校长”张桂梅、“为国作长城”钱七虎……从个体到集体,从社区到全国,新时代的奉献实践既传承了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务实精神,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维度。雷锋精神跨越时空的价值,正在于其激发每个人以具体行动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生图景,让人民幸福的实现既扎根于日常耕耘,又绽放于时代发展的宏阔叙事中。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风貌。数十年来,雷锋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范畴,更成为了一个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是激励一代代人思想向上的心灵读本,是鼓舞一代代奋斗者拼搏向前的响亮口号,是引领一代代中国人的行为向善的共识标杆。在历史传承中,雷锋精神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其核心始终紧扣“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内涵,也浸润于2亿多志愿者日常践行的互助身影中,凝结在共产党员扎根基层的躬身奉献里,更镌刻着全社会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价值理念的共同追寻,在立身、笃行、正气中绽放绚丽之花。雷锋精神是培养人、激励人、教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既是塑造人格品格的养分,更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其倡导的信念力量、进取锐意与大爱情怀,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与时代的飞速发展相契合,与人民的高阶幸福相映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征程相衔接。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关键在于摒弃浮于表面的形式化学习,而是要通过躬身实践将“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朴素哲理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切实行动,让精神伟力真正在知行合一的耕耘中落地生根,激发青春场域向上、向前、向善的磅礴能量。(作者李丽鹏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吴泽成系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