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网文 | 弘扬“西迁精神” 努力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西迁精神” 努力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来源: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作者: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温 锋 发布时间:2021-12-17 18:42:3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2021年9月29日,“西迁精神”被中宣部首次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精神谱系,成为第一批伟大精神谱系辉煌篇章中光彩绚丽的一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大学“西迁精神”在“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举校大搬迁中孕育成熟。从1956到2021年风风雨雨65年中,“西迁精神”扎扎实实在大西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时至今日,胸怀大局、听党指挥、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意义重大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回复,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指出“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西迁博物馆”、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他勉励广大师生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交通大学的适时西迁,是党中央着眼于新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而做出的支援大西北的战略抉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西部部署了大量的工业基地,同时将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迁移西部。这批“西迁人”以志在无疆、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开启了一个扎根西部、建设西部的风云甲子,为新中国西部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新中国西部建设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最重要的基础支撑。显然,“交大西迁”不仅是一所高校的西迁,更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西迁西进”的一个缩影;交大西迁65年来在大西北黄土地奋斗中所熔铸的“西迁精神”,也不仅是交通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更是当时成千上万“西迁西进”人爱国奋斗、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卓越进取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光辉写照。这种“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伟大精神,孕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具体体现,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感染力和影响力。她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其他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一个鲜明而具体的“里程碑”和精神“坐标”。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通大学和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爱党爱国、不懈奋斗、求实创新的不竭动力。弘扬“西迁精神”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努力传承和弘扬好伟大的西迁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努力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努力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一,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65年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说过一句话,交通大学西迁成功不成功,要十年以后看。历史已经作出定论,西迁的交通大学,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输送了近30万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广大的青年学子正是在“西迁精神”的熏陶下,把国家的需要当成当代知识青年的重大责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来说,不仅存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更需要面对“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高等教育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尽快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等学校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就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使当代青年学子确立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破解各种挑战,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优势,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传承弘扬“西迁精神”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担当、凸显政治智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引导广大师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交通大学的西迁过程中,党中央一声号令,6000多名师生员工打起背包就出发,义无反顾献青春。时任党委书记、校长彭康亲自带领,17位学校党委委员中有16人奔赴大西北,体现着党的坚强领导。交大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扎根黄土地而奋斗,把西安交大建成屹立西北的一流学府,更是体现着党的英明领导。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任何教学,也没有迟滞一届招生,所有师生在简陋的校园里开展教学科研,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也充分体现了一代交大西迁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65年来的风雨实践已经证明,胸怀大局、听党指挥、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已成为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强有力的信仰力量和精神支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办好高等教育,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其三,“听党指挥跟党走”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培育英才。“西迁精神”最为可贵的就是体现在全体教职工身上的那种“听党指挥跟党走”,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精神。65年来,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部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筑成了一座“西迁精神”的丰碑。当前高校要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在深学细学、入心入脑、落地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致力于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世界一流高校。在国之重器的研发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再创历史辉煌。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在新时代为创造出高等教育新辉煌不断作出贡献。

其四,铸魂育人,助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前高校要将“西迁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让“西迁精神”不断增强其思政亮度,照亮青春奋进之路;要引导青年学子领悟“西迁精神”内涵和外延的厚度与宽度,从中汲取更大的力量,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洪流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新贡献。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着力讲好“西迁故事”:一要用交大人的西迁故事感召学生。20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在三秦大地筑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之丰碑。他们的人生选择“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行同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西迁人”的报国之志和使命担当。二要以“西迁精神”追溯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同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要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大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的其他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五,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办出中国特色:

一要教育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5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告别繁华的大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建设大西北、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奉献出宝贵年华,抒写了感人肺腑的西迁精神。交大西迁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新时代高校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就要鼓励支持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精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如今,祖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身处哪座城市,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仍然是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二要教育学生用忠诚奉献书写家国情怀。当年交大西迁的知识分子不畏艰苦不畏难,“打起背包就出发”,在三秦大地、三尺讲台上奉献了毕生的知识和汗水,实现了人生的科学报国、科学强国梦。几十年岁月如梭,青丝染白发;大半世纪家国情怀,仍初心不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实践表明,忠诚奉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始终把民族、国家、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担当作为,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启动落实的第一年,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困难面前勇挑重担,关键时期担当作为,就是对忠诚奉献的最好诠释,就是对家国情怀的最好写照,就是对“西迁精神”的最好传承和弘扬。

三要教育学生爱国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65年来“西迁精神”的实践再次证明,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胸怀大局、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丢,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精神不能丢。无论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抑或是“西迁精神”,每一种精神背后,都记录了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史。这些不同时期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都贯穿着爱国奋斗的主线,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应潜心学习并努力发扬光大之。

总之,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教育学生要涵养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砥砺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精气神,埋头苦干,努力做到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坚守理想信念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以传承“西迁精神”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用“西迁精神”铸魂育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奋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为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1JDSZK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加 措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