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大学”与“爬山主义”
常听到这句话,劳动是光荣的。可是,你听过吗?上大学也要劳动,都干些什么活呢?学生自己“建造”宿舍、背小米、上山砍柴、拾柴火等等“公差勤务”。你是不是也很好奇,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
1937年1月,党中央迁到延安,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也一同迁来。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所学校,将它视作共产党的“黄埔军校”。 并兼任该校的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为学生们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哲学和军事课程。
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很差,生活十分艰苦,抗大的学生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给自己打窑洞,先解决住的问题。第二件事就是背粮食,粮食没有麻袋装,也没有运输工具,学生要将自己的床单、毯子、甚至长裤扎成米袋,去很远的粮库上背粮食。星期天、课余时间也难得休息,因此有的学生就抱怨道:“光打洞子,啥年头才学习啊?”,“什么军政大学,干脆叫劳动大学,更加名副其实”。
那时,在抗大上早操就是大家一块去爬山。凤凰山、清凉山、宝塔山,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山,都被抗大学生爬了不知多少遍。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差,爬山慢,觉得脸上无光,想请假,又怕别人笑话思想落后,心里不高兴,便发牢骚:“我们来延安,为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懂得怎样闹革命,你们为什么老搞爬山主义呢?可不可以把马列主义增加点,把爬山主义减少点?”
当时的青年学生都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和热情,但大都对延安充满幻想,思想脱离实际,因而牢骚不断。毛主席得知后,决定在1938年春召集全校师生亲自做思想工作。在会上,他说:“不会打窑洞怎么会和劳动人民有共同语言呢?大家打窑洞是接近群众的第一步,打窑洞就是打通与工农群众隔开的墙。”针对“劳动大学”这一抱怨,他没有直接批评“劳动大学”这句话本身,而是批评了学生说这句话所要宣泄的那种消极情绪。他说:“抗大不断扩大,学院数量成倍增加,经费缺乏,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一个法宝,叫做‘艰苦奋斗’。你们吃的、穿的、住的、烧的、用的东西很多,大量的服务性工作由谁承担呢?可不可以调一些战斗部队回延安,代替广大的学生担负这些日常的劳动?如果那样做,是增加抗战的力量呢?还是减少抗战力量?办抗大是为了抗战,减少抗战力量的事情,咱们能办不能办?”
关于“爬山主义”,毛泽东从作战的需要讲起。他说:“我军在华北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山地是我们的依托,指战员都应该成为爬山的能手,做到动作迅速、敏捷。你们知道侵占华北的日军情况吗?他们穿着大皮靴,爬山相当快,就是平时练出来的,这是打仗的需要,不能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又举了长征的例子:“红军长征时,依靠爬山速度快,打了许多胜仗,才胜利到达陕北。爬山是我军的拿手好戏,今天仍然应该重视,可不能把老传统丢了。”说到这里,学生们的不满情绪已经渐渐缓和下来,毛主席便提高了声音:“你们是来革命的,要学习马列主义。要懂得,打窑洞,背粮食,爬大山,这就是革命,这就是马列主义!”
毛主席将抗日的需要和延安的实际情况这样给大家一讲,学生们的思想疙瘩就解开了。这所“劳动大学” 先后培养了20多万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有的成为统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有的成为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有的也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推荐阅读书目
[1]张春生:《延河岸边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
[2]石仲泉,陈登才:《毛泽东的故事》,中央党史出版社1998版。
延安抗大旧址
1937年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在抗大作报告。
抗大学生在纺线
抗大学生在上课
抗大学生生产不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