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隆基
原标题:高度忠实于党的政策—— 记江隆基同志在延大时的一件事
江隆基(1905—1966),字盘安,别名半庵、仲平,陕西西乡县人。杰出的教育家,延安大学第三任校长。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日本明治大学,专攻经济学。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经济系留学,参与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和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任书记。回国后以西安绥靖公署政治处上校秘书身份,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西安事变”后,出任陕西省第二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授。1938年5月到延安,先后担任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社会科学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附中校长。1945年11至1946年9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兼党委书记(主持工作)。1946年10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兼任延安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1949年5月任西安军管会教育处长。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1952年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59年1月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甘肃省委委员。1962年提出高等学校八条工作经验。1978年4月,党中央予以平反昭雪。著作有:《边区教育的回顾与前瞻》《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江隆基教育论文选》等。译著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经济学大纲》《斯大林与红军》等。(来源:延安大学校史馆)
1946年2月,延安大学高中部文科班语文教员兼班主任张宣刚刚在“受审”三年后平反,调任到延安大学工作。此时,学生有一定的流动性,随时有人入校学习,也有人出校工作。学生中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此时党员身份不公开)。学生中一部分是干部子弟,一部分是农民子弟。另有少数是边区外面来的(其中有原是包围边区的国民党队伍中的小兵,因羡慕边区民主生活,投奔而来,经边区政府介绍入学的)。
学生平时都在住校。他们分为四、五个组,各住一个窑洞,女生一个窑洞,班主任一个窑洞。但是,存在着一个问题:支部常常组织党员学习,到这种时候,学生党员一下都离开自己的学习小组,到了专门的地方;小组内只留下稀稀拉拉的几个非党学生。此时非党员学生无人照管,会产生一种孤寂之感。班主任张宣发现这一问题后,在党员学生进行党内学习时,便把分散的各组少数非党员学生召集起来,组织他们学习《解放日报》的重要材料。
但是支委会认为,这种作法犯了严重错误。这样把非党员集中起来,就暴露了谁是党员,这算是泄密。张宣认为共产党在自己领导的政权下不应当处于地下。过去有些单位这样做,是沿用了过时的方法,党中央已经指示改正了,我们应该执行符合实际的党的政策。非党员一定落后的看法也是不对的。不论落后与否,党都应当对他们进行教育,予以关怀,使他们继续进步。这样作,不会有害于党,而是我们对党应负的责任。但是张宣的说法并没有被支委会认可,他就向江隆基同志和教务处副处长(没有处长)林迪生,反映了问题,请求党组织査明事实,分清是非。
一天下午报告领导后,刚吃过晚饭学校就通知他去出席江校长召开的一个座谈会。林迪生同志也参加了。参加的还有高中部支部书记和委员。江隆基同志主持了这个会。他让支委的同志和张宣一起平等地、充分地发表了意见。会议从天黑开到黎明。在双方充分发言后,隆基同志和迪生同志先后发言,最后认为张宣的作法是正确的,并指示高中部党支部要在群众中公开支部的活动,重视对非党同学的教育,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几天之后,又得到消息,西北局宣传部的郭琦同志来到延大,传达了宣传部长李卓然同志的指示:他完全同意江隆基同志对高中部这件事情的处理。
不久学校调来了蔡子伟同志,任命为高中部主任。高中部的支委会也相应进行了改组。此后不久,隆基同志被调到边区教育厅任副厅长,李敷仁同志接替了延大校长的职务。1947年,蒋介石、胡宗南匪军进攻边区,包括高中部在内的延大师生接受了并且胜利通过了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高中部文、理科两班学生,包括非党学生,绝大多数都表现很好,证明他们对党、对边区军民有真感情。这些非党学生大部分陆续入党,有的就被人民解放军留下当了干部,包括包围边区的国民党队伍中的那几个小兵。
江隆基同志忠诚地、全面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对党的教育事业作岀了意义深远的贡献。这是党和人民绝不会忘记的。他的高度民主作风和敏锐地抓大事、高效率地彻底解决问题的革命胆识和科学领导方法。是值得党的每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习的。
(来源:1984年《延安大学学报》校史资料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