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延安精神 | 典型人物 | 李敷仁

李敷仁

来源:延安大学 发布时间:2021-04-13 11:20:58

原标题:李敷仁忆延安大学战时生活

李敷仁(1899—1958),原名文会,字敷仁。笔名老百姓、咸贞等。陕西咸阳人。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1919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25年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地方军队及咸阳县立高小任教。后任《中山日报》总编辑。1930年10月,杨虎城资助他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被留日学生推举为留日革命学生会监察委员。回国后,他一边任教,宣传抗日救国,一边翻译寺岛一夫的《日本经济恐慌的新阶段及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系》,并参加了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实行抗日救亡教育。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1月12日创办《老百姓》报,进行抗日宣传鼓动工作。1944年创办《农村周报》。1945年主编《民众导报》。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西北总支部委员兼青年部长。1946年5月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幸免于难。同年7月进入延安,任延安大学校长。1949年5月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0年5月后,历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还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陕西省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陕西省中苏友协会长、全国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民盟第一、第二届中央委员。1958年2月19日在西安病逝。著有《李敷仁诗文选》《抗战歌谣》、《关中民歌集锦》《中华民族革命歌》《老百姓社论集》等。(来源:延安大学校史馆)



延安大学原在延安南关的西山上,位于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共西北局之间,它就是边区政府和西北局直接领导的学校。门前就是奔流不息的延河。斜对面就是杜甫寺,寺前面刻一联云:“清辉犹忆富州月,壮策不忘芦子关气”。延安人民对于爱国诗人杜工部千载不忘。



延大有四层冬暖夏凉的土窑洞,一排一排开凿在高高的山上,有一座礼堂,上大课、作招待、跳舞晚会、风雨食堂等都一概由它承担,有三窑洞图书,中外文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都有些,以马列主义书籍为多,校内开设一豆腐房,还有一个经常搞生产和运输的大车队。这就是延大的校景和校产的轮廊。那些书籍上有延大师生的手迹。那些建筑物上也都粘染着延大师生、干部、工勤人员的汗水,十年前在这里流过汗水、战斗生活过的人们,都留下了不易磨灭的印象。



日寇把延安城里炸成瓦渣滩了,这才建设延安南关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各高等学校师生,大多背上行李,向东北、华北及解放区工作去,这才又重新整顿设立延安大学,可是1947年春,蒋介石又大举进攻延安了,延大全校卷入战时生活。


(来源:延安大学西安校友会编《延安大学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56页)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李敷仁(1899—1958),原名文会,字敷仁。笔名老百姓、咸贞等。陕西咸阳人。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1919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25年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地方军队及咸阳县立高小任教。后任《中山日报》总编辑。1930年10月,杨虎城资助他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被留日学生推举为留日革命学生会监察委员。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