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延安精神 | 典型人物 | 周扬

周扬

来源:延安大学 发布时间:2021-04-13 11:21:16

原标题:周扬在延大当校长的一些事

周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湖南益州人。延安大学第二任校长。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曾任中共中国左联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主编。1937年起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边区文协主任、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4月到1944年4月任延安大学副校长,主持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的合并工作,并领导了各学校的审干运动。1944年4月任延安大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北联大副校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华北中央局宣传部长。在延安时期,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发表了《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论赵树理的创作》《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等论文。并主持了大型丛书《国民文艺丛书》的编选工作。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一届学部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顾委员。主要论著有:《表现新的群众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等,并有《周扬文集》出版。主要译作:《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等。(来源:延安大学校史馆)

周扬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党在文艺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他那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的优度作风,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44年至1945年,周扬在延安大学当校长,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边区的生活十分困难。一套棉衣穿两年,还是边区岀产的那种深蓝色的羊毛布。没棉花,里面装的也是羊毛。因为羊毛是光滑的,又不遮风,所以穿不了几天,里面的 羊毛就溜成疙瘩,一处有,一处没有,人穿上又冷、又扎、又脏,又不耐穿,更谈不上好看。因此,有些人很不喜欢这种“棉衣”。周扬同志虽然是一位老资格的高级知识分子,又担任着许多重要职务,但他在困难面前始终与全校师生同甘共苦,因此,他不仅领了一套穿上,而且一穿就是四年,颜色褪成白灰色了,还是照旧穿在身上。每到发新衣时,总务上给他送去,他总是说:“勤杂人员费,要多照顾他们些,我这还能穿”。然而,他的衣裳毕竟是穿了四五年了,膝盖、袖口、肘部、摆边都打了几层补丁,但他总给人以衣冠整洁之感。在他的感召下,大家都比着看谁穿的省,穿得好,看谁穿得干净,看谁把衣服穿成白的,于是艰苦朴素之风遂蔚然兴起。

1944年除夕晚上,延大给全校60岁以上的老人开祝寿大会,主席台上坐的60岁老人中有学者、干部,还有炊事员。周扬同志亲自把--束束鲜花给老人们佩戴在胸前。其中一位炊事员在清朝时当过宦官的,70岁了,嘴上连一根胡须都没有。当周校长给他鞠躬戴花时,这位老人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周扬的手,嘴唇颤动了半天,才说:“我是当过奴才的人。活了70多岁,还没有像共产党这样把我当人看的。“说完他激 动地喊道:“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周校长,您也好啊!感谢党,感谢同志们,同学们对我的关怀。”这时,台上、台下掌声雷动。(转载1990年4月9日《陕西老年报》,作者:寇盾,陕西计量局离休干部,曾在延安大学学习工作)





毛泽东、刘少奇同志和周扬校长谈话(1945年)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周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湖南益州人。延安大学第二任校长。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曾任中共中国左联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主编。1937年起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边区文协主任、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