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林育英)
1935年11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自己的窑洞中会见了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名叫张浩。他穿着一件光板皮,装扮成货郎, 身挑一副货担,牵着骆驼,风餐露宿,跨越沙漠从外蒙入境,一人徒步行走了三个月,终于来到瓦窑堡,找到了与共产国际长期失去联系的中共中央。
林育英
《八一宣言》
张浩原名林育英,湖北黄冈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奉命前往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起草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张浩寻找中共中央就是为了传达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瓦窑堡会议旧址
在这一背景下,1935年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重大的战略策略,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会议还决定为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红军渡河东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
此时,张国焘在四川卓木碉另立“中央”。中共中央知道这一消息后,遂决定让张浩代表共产国际说服张国焘。虽然共产国际并未赋予张浩解决张国焘问题的任务,但为了党的事业,他勇于承担责任,并积极有效地与张国焘进行了沟通。1936年1月16日,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给张国焘发去电报,电文中说他奉共产国际委派,回国解决红军内部发生的分歧,并带有共产国际七大对中国问题的意见和密码,可与共产国际通电。张国焘收到电报后,仍心存侥幸,并以“党中央”的名义回电,反说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政治路线是“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等等。对此,张浩再次致电张国焘:“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的政治路线,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上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1936年6月6日,迫于红四方面军南下后的困境和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压力,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他的分裂主义也彻底破产了。共产国际得知详细情况后,对张浩“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林育英任八路军129师政委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即洛川会议的最后一天,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张浩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政委,走上抗日战场。由于张浩患有旧伤,任职期间,频频发作,不得已戴着健脑器坚持工作,到后来,他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中共中央得知张浩的病情后,于1938年春将他从前线调回延安进行治疗。在延安养病期间,张浩也不忘工作,创办了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
毛泽东为林育英执绋抬棺
1942年3月6日,张浩因病辞世,他临终遗嘱是:“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未能看到革命胜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天天能望着党中央、毛主席!”中共中央为张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更亲自为他执绋抬棺,据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为自己的革命战友抬棺。
在延安短短的几年内,张浩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对党的忠诚,为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红四方面军北上和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以及全面抗战中的政治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忠心为国,虽死犹荣”,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张浩的评价。张浩这种忠诚于党、以身报国的精神将与宝塔共存,与日月争辉!
三、推荐阅读书目
[1] 熊经浴,李海文: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林育英》,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版
[2] 汪幸福: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四、附图(或视频)
林育英
瓦窑堡会议旧址
林育英任八路军129师政委
毛泽东为林育英执绋抬棺
( 撰稿人: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