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 | 问答交流 |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以“三融三进三赋能” 推动新时代实践...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以“三融三进三赋能” 推动新时代实践育人走深走实

来源:同济大学 作者: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5:59

同济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握和丰富实践内涵、做实和拓展实践平台、革新和催生实践动能,将实践育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课”专项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走进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以师生同行赋能实践育人新范式、城乡实践赋能实践育人新场景、数智技术赋能实践育人新阵地,推进新时代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一、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握和丰富实践内涵,以"三个融入"提升实践引领力

一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载体、组织形式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共同育人目标。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将创新能力拓展纳入人才培养必修环节,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设计、工科、艺术、理科”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二是融入“思政课”专项实践。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依托马克思主义优势学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中的重要理论知识章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地方政府、央企国企、红色教育场馆等共建党史新中国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七大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同开展好实践教学。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多样立体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

三是融入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构建教学、学工、科研、团委等部门及学院全员参与、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学院试点出台制度文件,将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和业绩点奖励及晋升职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建立“学时、学分、学程、学位”要素与“课程—实践—创业”链条有效对接的实践育人机制,设立实践教育引导性学分,实现学生实践教育全覆盖。


“我们面前的这间小屋子叫‘人人屋’,它是杨浦滨江9处党群服务站之一,也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亲临过的地方。”同济大学“人民城市”主题大思政课在杨浦滨江展开,人群行至一座木质小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琪熟稔地戴上讲解耳麦,向听众说道起这间小小党群服务站的故事。


二、创新协同育人路径,做实和拓展实践平台,以"三类基地"提升实践育人力

一是走进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知行合一能力。学校围绕学科实践,以创设真实情境教学为途径,让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关联,解决学科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天津市、四川省、福建省、云南省等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500多家;建立百余门校企联合课程、聘请数百名企业家为兼职师资、每年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近400人次。

二是走进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学校围绕社会实践,以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育人场所为依托,让学生在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解决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四川、广西、云南、新疆、西藏等省份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同行计划”,近三年,共选派1000余名优秀学生赴西部和基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挂职锻炼与实习实践,结合当地需求开展课题调研,依托专业所学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融入同济智慧。

三是走进志愿服务基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围绕基层志愿服务,以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依托,让大学生在“小而美”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中、在大型赛会等志愿服务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贡献青春力量,解决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问题。每年选拔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分赴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地进行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围绕国家和地区重大需要,组织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着力打造“彩云支南”“同济梦想教室”等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自2014年启动“同行计划”大学生暑期实践锻炼以来,同济大学先后选派2244名优秀青年学子前往各地党政机关和基层一线开展暑期实践锻炼和调研。截至2023年,“同行计划”实践团队共完成课题调研与总结报告953篇,调研材料多达458万余字。


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革新和催生实践动能,以"三大赋能"提升实践创新力

一是师生同行赋能实践育人新范式。学校将知识学习与价值体认、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探索构建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专业指导教师带队参与实践调研,师生协作助力地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发展难题,建立“教案式”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社会实践新范式。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协调发展、双碳战略、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健康中国等主题,每年建立30个“教案式”师生同行示范项目,300个师生同行项目,覆盖3000名学生。通过深化“教案式”社会实践体系,提升实践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在四同中实现“共研问题、共享成果”,推动教研相长。

二是城乡实践赋能实践育人新场景。学校始终将城市作为实践育人的场域,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民城市建设同频共振。每年开展城市实践项目400余个,着眼上海“一江一河”及长三角水生态保护,探索水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科普的有效路径;发起“城市微更新”计划,组织学生参与15个旧城改造项目,完成127个微更新项目,“杨浦滨江工业遗产活化”方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

三是数智技术赋能实践育人新阵地。学校认真研究数智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着力强化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建设社会实践“数字信息系统”完善学生实践“电子档案”,推出时代新人“卓越·星”信息化平台,以数智化手段打通课内外资源壁垒,引导学生读百书、识百师、访百地、听百讲、践百行,学生参与量达11万人次,实现实践育人“规模化”“全景化”“系统化”。


2012年以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手拿一只布袋、一根竹杖,带领一批矢志“美丽乡村”的师生,一头扎进浙江黄岩,搞乡村调研,搞“新乡土主义”乡村规划。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