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 | 问答交流 |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凝聚高校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推进教育...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凝聚高校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天津大学 作者: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 发布时间:2025-03-17 15:1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深刻阐释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凝聚高校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 充分认识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重大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增强思政引领力,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高校要肩负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立足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锚定正确方向、牢记育人使命、凝聚精神合力,切实增强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锚定教育强国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我们党从起根发芽时就是从宣传工作做起”。历史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力”之首,进一步强调了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底色。增强思政引领力,意味着高校要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思政引领力彰显教育强国的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增强思政引领力,意味着高校要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源源不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引领力凝聚教育强国的精神合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政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大学是创造、涵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增强思政引领力,意味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独特优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强对教育强国战略布局、方针政策的宣传阐释和教育引导,坚定干部师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信心和信念,提振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精气神”,为建设教育强国汇聚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实践基地


二、深刻把握高校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内在要求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构建立德树人工作格局、把握铸魂育人主线、发挥思政工作作用提出具体要求。

增强思政引领力在于筑牢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四梁八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一盘棋”的理念,通过理念融入、制度设计、资源保障和评价支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形成各领域同题共答、各环节同向发力的育人工作体系。增强思政引领力,要求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格局,把思政工作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提升立德树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

增强思政引领力在于紧抓人才培养“铸魂立心”的第一要义。育人之本,莫如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工作。铸魂的根本是理想信念的塑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增强思政引领力,要求高校牢牢抓住铸魂育人这一思政工作的核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掌握贯穿这一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好精神世界的“总开关”。

增强思政引领力在于发挥思政工作“穿针引线”的带动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政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都离不开思政工作这根“引线”。增强思政引领力,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在“大思政”格局的牵引下,聚焦教育强国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找准“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落脚点、发力点,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改革创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天津大学深入实施“师友计划”,师友导师深入学生宿舍面对面指导帮扶


三、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把思政工作作为治党治校的重要方式,完善思政育人格局,坚持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使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焕发强大引领力。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高校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天津大学以全面深化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生态新格局。加强统筹协同,全面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构建起“大思政课”课程体系、阵地体系、队伍体系、机制体系,形成育人资源优化配置、协同运用的良性效能,汇聚全校“一盘棋”合力。加强贯通融合,一体推进课堂讲授、实践体悟、队伍赋能、机制改革,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贯通,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和协同育人效果。

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天津大学坚持通过“三个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抓好思政课“主渠道”,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质量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群,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让课程“亮”起来、课堂“活”起来。用好社会“大课堂”,推动构建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实践育人体系,打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系统融入的生动实践课堂,引导学生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坚定理想信念。建好网络“新课堂”,推动思政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拓展网络育人空间阵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打造一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天津大学坚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让思政工作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用好红色资源,把百年大党的奋斗历史和成功经验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思政课”等沉浸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围绕张太雷精神创作《醒世惊雷》话剧、情景党课等教育产品,把大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用活生动案例,充分挖掘校史、院史中的思政元素,建设20个院史馆、学科馆,依托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建设一批青马工程教育实践基地,讲好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奋斗故事,将“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打造成思政实践的生动阵地,引领学生传承弘扬“天大品格”,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学生开展“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虚拟仿真沉浸式思政课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