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 | 问答交流 | 云南大学:走进田间课堂 树立报国理想——构建农学类学生实践育...

云南大学:走进田间课堂 树立报国理想——构建农学类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11-04 14:50:16

云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融合,构建了基于科技小院农学类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厚植师生“三农”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引领乡村振兴,科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2019年,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研究团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租下试验田,建立科技小院,带领师生进行科研实践,将思政教育从学校教室延伸到田间地头,实现科学研究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

研究团队以“学术报国、科研强国”为己任,恪守“边疆资源、世界学术”的崇高追求,通过将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进行杂交,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一次栽种,多次收割”,大幅度降低了水稻的耕作成本,彻底变革传统水稻“一种一收”种植模式,是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重大突破。这一创新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多年生稻团队研发的品种目前已在国内种植46.23万亩,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推广种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该成果入选2022年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成为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世界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革新育人模式,培养农业发展领军人才

云南大学以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方式为契机,建立了花卉、苹果、咖啡、马铃薯等10余个科技小院,其中4个获教育部立项支持,形成一院多点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合平台,带领师生扎根乡村,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引领学生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一院多点”的科技小院运行机制,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创新服务机制,师生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和课题研究实际需要,在“一院多点”之间轮训培养。克服了单个科技小院的单一性,实现了科技、农技服务乡村振兴需求的多样性,增加了师生应对不同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适应能力强的乡村振兴人才作出巨大贡献。

学校革新“‘三农’情怀、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生协同”四轮驱动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为,科技小院建在农村、课堂设在田间、师生驻在小院的“三在”培养要求,筑牢师生“三农”情怀;贯彻情怀育人、事业育人、实践育人的“三育人”培养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全过程;采取学生学习科研、团队协作、创新大赛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明确学生论文、导师成果、师生成长融入乡村振兴的“三融入”路径,实现师生协同发展。

科技小院每年派遣2至3位青年教师及10名以上研究生驻扎在科技小院,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业、农民、农村“零距离”接触,参加驻村的村务会、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会等,深入了解基层“三农”实情,师生的科研创新和农业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深耕西南边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云南大学构建的基于科技小院农学类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学校科技小院被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列为全国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在我国涉农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会议上推广交流,并在CCTV-17《乡村振兴群英汇》进行报道,多所国外高校前来交流学习,为南亚东南亚涉农高校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样板。师生协同培育的农业品种,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云南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认可,在云南14个州市、南方8个省、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缅甸、孟加拉、乌干达等14国进行试验示范,惠及2.3万农户,应用前景广阔。师生协同创新成果获2021年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创新创业成果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云南网、云南电视台及多个中央省市地方等30余家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为云南省高等教育农学类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依托科技小院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学生作品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2项研究生培养项目获表彰获发表/出版/立项支持;培养了大批名知农爱农、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乡村振兴急需人才,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书写了乡村振兴的云大新篇章。

下一步,云南大学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 “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当好云南高等教育排头兵,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