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志扶智腾飞施甸青春,送教下乡展现交大力量
云南省施甸县,一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多年以来,受困于闭塞交通与落后经济,“走出大山”办教育的理念一直未能实现。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刻,如今的施甸也已顺利脱贫摘帽。脱贫之后再攻坚,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施甸的定点扶贫单位,集聚资源,靶向施策,不忘西迁初心,继续树志扶智,将大山外的教育理念带进来,将大山里的梦想带出去。
8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云南施甸支教团正式结束了为期14天的暑期支教实践。本次支教活动成员由30名在校本科生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学校的理、工、管、文、医等不同专业,分为三个小队,前往仁和中学、大楼中学以及老麦中学开展教学活动。在本次支教中,队员们在课堂上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在课堂外组织新颖的科学实验,用一言一行奋战脱贫攻坚场,搭建起一座座跨越万山、沟通心灵的桥梁。
面对面诉烦恼心事,心连心传向上精神
抒心中情,道心中事。8月10日,霁月光风,紫霞漫天。背对着综合楼三楼的窗口,段艳兴同学捏着话筒,刘海被刚下过的雨黏在了脸上,“我想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这是仁和中学组织的“少年说”,鼓励孩子们在熟悉的校园内,站上高台,不再羞涩和胆怯,进行直白的沟通表达。孩子们的“告白”大多围绕着亲情、友情、学业以及对老师和支教队员们的感谢,队员们也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孩子们的问题进行回应,鲍可妍表示,“无论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正是这些事让我们的生命更加鲜活。”吴可也说到,“女生一定要自尊、自立,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图片1:仁和少年说,说出心中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少年说”关注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给孩子们一个表达自我、说出心中困惑的机会。成长的路上难免沟壑纵横,虽然孩子遇到的很多难题受限于原生环境,一次呐喊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这个自由沟通的空间,给出了解题新思路,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声音能传多久能到多远,但我希望这是一次自外向内对学生的呼唤。”
图2:在操场上聆听高台上的同学发言
送教下乡深入施教,延续星火点亮天地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跟随着老麦中学校长的脚印,支教队来到了一名残疾学生的家中。因为自幼瘫痪,发育缺陷,自己已经不能独立行走和正常说话,15岁的他整天坐在轮椅上。每月的这个时候,校长和一些老师都会驱车前往看望,支教队员了解到,“这名残疾学生的学籍一直跟着初二年级,学校不愿意让他早早地辍学,会定时教一些简单的知识”。
送教下乡是近年来国家针对困难学生尤其是残疾学生的一项关怀政策,旨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学生家门口,平衡教育差距,帮扶残疾学子。教育,不应该只是健康人的权利,无法在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也有资格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怀。享受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前往困难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教育现状,用心弥补残疾学生不能直接到校接受教育的遗憾,将课堂搬到他们面前,将关心落实到他们家中。
图3:老麦队员前往残疾学生家庭
飞机启航翱翔蓝天,少年逐梦志在四方
8月6日,在大楼中学的教室里飞扬着一架架洁白的纸飞机,一场纸飞机实验课正在进行。支教团老师们从纸飞机讲到了长征五号、歼二〇等大国重器,从中国航天领路人钱学森学长谈到了新一代“航天英雄”景海鹏、陈冬校友,同学们的眼神中迸射出了他们对于蓝天的向往,以及对英雄的敬仰。
图片4:纸飞机实验
看着一个个写着梦想的纸飞机在天空中翱翔,蒋秋月同学也表示,“我相信风的力量,更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去实现飞机上的愿望。虽然自己的飞机不是飞的最远的,只是平平凡凡的一架小飞机,随风飘起,随风落下,没有人注意到,但是我看到了整个过程,看到了它的旅行。”小老师们也想起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同学们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这也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图片5: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0年是西安交通大学支教云南施甸县的第八年。八年来,一届又一届的支教队成员们在同样的学校留下不同的印记,以青春力量谱写青春华章,以青春话语回应时代召唤。他们在这里播下梦想的种子,用心呵护,传递着用爱引导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多年坚持的支教之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求知若渴的学生,支教学校不断取得当地中考佳绩,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情系南境,薪火相传。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下的支教,需要给的不再是视野扩展,更多的是“送教下乡”,帮助学生树立梦想与志向,带给他们仁和中学校长口中的“骨子里的拼搏精神”。作为西迁大树上的抹抹新芽,仲英学长团施甸支教队在“四个一百”育人理念的号召下,在西迁精神和“善洲精神”的鼓舞下,树志扶智腾飞施甸青春,送教下乡展现交大力量!
文字:鲍可妍 林鑫 吴玉伟 梁凯俊
图片:鲍可妍 高宇麒 景菖皓
星火相传梦启施甸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