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红色钢铁熔炉”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特色,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需要,开创出具有“一个钢铁品质、两座精炼熔炉、三维浇铸锭模、四重锻造特性、五项熔炼计划”的“红色钢铁熔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熔炼“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新时代钢铁脊梁”。
一个品质定位
学校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将“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职责使命,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促进新工科与新文科、新医科深度融合,不断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凝练出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的钢铁品质。
两座精炼熔炉
学校融合十大育人体系,实现育人资源共享、力量汇聚和功能提升,打造同频共振、同生共长、协同发展的育人环境,努力营造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育人有机体、共同体,积极打通校内外资源,建造校内和校外人才精炼熔炉。
校内人才精炼熔炉:“是钢就要成脊梁”。学校因钢而生,依钢而兴,始终将钢铁特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钢铁的韧度、硬度、精度、亮度,以“心理、双创、科研、文化”为方向做育人大文章,提升人才品质,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着力培养具有钢铁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校外人才精炼熔炉:学校以校外资源为支撑,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布局,不断拓宽办学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打造校企校地深度合作、产教学研深度融合的校外人才精炼熔炉。以政府、企业为拓展,以实践基地为延伸,着力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学校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等30余家企业和武汉、无锡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实习基地。
三维浇铸锭模
学校构建红色熔炉引领体系、高温熔炉涵育体系、守护熔炉保障体系,不断浇铸融合,依托“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层面的校史教育+行业层面的精专教育”三维育人浇铸锭模。
红色熔炉引领体系。理想信念是新征程的航向标。学校着力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校史教育、廉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熔炉引领体系,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40年来每年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红安行”主题教育活动,是全国最早在此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的高校;“红安行”已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接受红安精神教育的学生数超10万人。
高温熔炉熔炼体系。学校构建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为主渠道,以网络思政为补充的高温熔炉熔炼体系,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教育新路径。学校慕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已运行10余学期,累计覆盖学生13万人、学校近百所;《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情况;学校每年志愿到基层、西部和艰苦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超30%。


“红安行”主题教育活动
四重锻造特性
学校始终将钢铁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心理、双创、科研、文化,围绕钢铁的韧度、硬度、精度、亮度做育人大文章。
心理育人锻造坚韧不拔韧度。学校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确立赋认识生命之能、赋探索生命之能、赋珍爱生命之能、赋绽放生命之能的“四维心理健康理念”,构建生命赋能课程、融入咨询干预、融入网络、融入环境体系的“四融入心理健康路径”,建立校内、校家、校医和校校协同的“四协同心理健康同盟”,构筑制度、场地、经费和队伍保障的“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全方位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培养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104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特色音乐治疗的“三环式心理服务”。
双创育人锻造勇承重载硬度。学校坚持校地结合、校企联合、部门融合、师生配合,落实“一院一基地”“一专业一赛事”,形成“模式+课程+讲座+项目+创业+竞赛”六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架构,探索“1146”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等系列制度,每年投入创新创业活动资金近300万元。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全国首批30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单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科研育人锻造崇实求精精度。坚持“产出导向”理念,着眼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技伦理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截至目前,学校获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4项。学校不断强化专业发展基础,增强学科建设,是第一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的湖北省属高校。
文化育人锻造表里如一亮度。依托学校历史沉淀和校园文化大熔炉,学校积极发挥校史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学校积极秉承开创者张之洞“实业救国”精神,传承以校友许白昊为代表的“爱国报国”红色基因,激发为“共和国钢铁事业”勇于献身的情怀,不断挖掘校史思政元素,以独特的人文氛围感染学生。学校铸造许白昊铜像,成立“许白昊班”,编导廉政话剧《许白昊》,修复红色校友郑位三故居。学校还以沁湖为文化载体,每年举办沁湖舟赛、沁湖诗会、沁湖时光、沁湖讲堂、沁湖创客、沁湖鱼宴等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已连续举行9届沁湖鱼宴,全校师生共同捕鱼捞鱼,共享劳动成果。

五项熔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