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构建矿冶文化育人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嘱托要办好这门“关键课程”,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作为新中国首批八大冶金高校之一,江西理工大学积极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发矿业”的责任、践行“矿冶报国”的使命,扎根赣南苏区65年服务国家战略资源高效开发,坚持以“四个聚焦”构建矿冶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引导青年学子“红心向党、矿冶报国”,以实际行动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聚焦人文涵养主旋律
打造矿冶文化新特色
打造矿冶特色景观。建设标志性景观雕塑、特色文化长廊和师生创意文化展示区,矿冶楼、欧冶路、彩石路、女娲补天雕塑、中华冶金长廊等校园建筑及景观有机嵌入矿冶特色元素,构建矿冶文化博物馆、校史馆、科技馆、“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具有特色的矿冶文化教育阵地,建成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矿冶文化教育平台。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前往以中央苏区红色历史为背景的“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校史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矿冶文化熏陶。
传承矿冶文化校风。学校坚持因矿而生的文化传承,孕育出“立志报国、服从大局,脚踏实地、宽以待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矿冶精神,形成体现科教工作者价值追求的“志存高远、责任为先”校训精神;同时将矿冶文化的传承保护纳入校风校纪,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激发大学生传承矿业文化精神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由学校老师创作的讲述学校发展历程的校歌《从这里启航》、讲述矿冶文明历史的歌曲《中华冶金颂》是新时代学校在矿冶文化传承方面的最新标志性成果。
聚焦教研育人主渠道
构建课程思政新形式
健全“矿冶+”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作用,在矿冶大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专业课程体系,全校所有学科开设红色矿冶科普通识课程体系,新生通过“开学第一课”开展矿冶文化精神内核科普。建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以辅导的方式参与讨论,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研究讨论、课题调研,进行知识共享表达和传播,将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非技术性能力得到提升,专业内涵与矿冶文化得到内化,引导学生透过专业了解矿冶文化历史,激励学生树立矿冶报国的人生志向。
开展“矿冶+”科技创新研究。立足矿冶特色学科优势,以矿冶类专业科技创新和科研科普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矿冶科技团队建设,吸纳对矿冶类科技创新感兴趣的青年学生,开展矿冶科技创新与研究,组织青年学子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以赛促学,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和潜能,师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级各类竞赛奖项累计500余人次,部分优秀学子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奖项。
校企联动定向“矿冶”人才培养。围绕国家战略资源开发需求,学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不断提升矿冶优势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坚持组织教师“下基层、进企业”,将矿冶精神融入技术人才培养,与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中钢、中国瑞林、紫金矿业等百余家矿冶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培育一大批矿冶领域的优秀技术人才。深入开展“引企入教”,固化100多项面向企业的科研课题并转化为教学资源,广泛邀请企业专家及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定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近10年来矿冶专业9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设计论文来自企业矿山实际问题。涌现“国家卓越工程师”熊大和、“全国劳动模范”任祥君、“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余熙平、“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邱金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阿斯古丽等优秀毕业生群体,矿冶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5%的毕业生选择到艰苦的矿山企业就业,服务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多数校友已成为全国各省市矿冶行业的管理及技术骨干。
聚焦实践教育主阵地
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融入“社会大课堂”践行青年力量。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和矿冶学科专业特色,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主体每年带领学生组成实践队,立足赣南苏区振兴和脱贫攻坚区域资源,开展红色矿冶文化实践采风,围绕科技支援、义务支教、走访慰问和社会调查等,深入农村、走进企业开展实践调研,足迹遍布赣州市50余个社区、企业和乡村。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苏区振兴和行业发展的时代变迁,围绕赣南乡村发展撰写个人访谈笔记,10余名毕业生因此而坚定志向报名省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服务在国家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社会实践团队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
“产教融合”推进育人一体化。注重资源枯竭型矿山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西华山钨矿、铁山垅钨矿等矿冶系统单位密切联系,协同建立覆盖大中小学生的“红色+矿冶”思政教育基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每年开展1—2次基于矿冶文化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立足文化传承,组织青年学子深入企业和地方开展矿冶文化课题研究,推动矿冶文化与育人战略深度融合,学校地质标本馆、工科化学实验教育科普基地先后荣获全省高校科普教育基地。
聚焦校园文化主战场
共建协同育人新样态
打造“矿业人生”。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共同体建设,践行矿冶文化“五个一”工程,打造“矿冶”文化文艺精品项目。将矿冶文化融入教育日常,发挥专业教师、退休教师、优秀校友等各方力量,抢救性整理和编撰《矿业发展口述简史》。坚持16年开展“矿业人生—寻访矿业奠基人”活动,与中国化学选矿奠基人黄礼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王运敏等一批矿业道路上的先驱者对话,用学生身边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感召力的“活教材”画出文化育人最大同心圆,引领青年学生热爱专业、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服务社会。
培养一批“时代发言人”。坚持让青年影响青年,让故事引发思考,以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标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整合发生在赣南红土地上的100个革命故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开展“订单式”红色党史故事宣讲,学生从红色文化、建党精神的学习者变为传承者,探索“以讲促学,反哺社会”的特色之路,强化矿业文化普及与传播,把红色土地上的红色矿冶故事送进家家户户。通过宣讲团的锻炼,一批“时代发言人”脱颖而出,宣讲500余次,覆盖万余人,先后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全国二等奖和全省“微团课”大赛高校学生组决赛特等奖等荣誉,事迹被凤凰网、人民论坛、江西教育网、中国江西网、江西教育电视台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