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服务 | 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库 | 思政精品项目案例库 | 文化育人 | 东北师范大学:元成语剧课程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元成语剧课程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5-02-27 16:13:2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要求,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组建元成语剧课程组,针对师范类大一新生开课。元成语剧借助“成语”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其携带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赋予新时代新的内容与解读,具有集体意识引导、道德教化和心理调适等教育功能。课程意在拓展师范新生的艺术通识,从“创造力、群体沟通凝聚力、职业信念”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目前,课程组已完成6轮教学实践,创立出一套科学化的元成语剧课程体系,提出“融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量”的“四融汇”创新举措,达成美育课、思政课、教法课“三贯通”目标。


“戏剧训练+教师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全面融通教师核心素养培养

元成语剧课程结合新时代教师培养需求,将戏剧训练与教师培养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肢体呈现、言语表达、自我阐述、合作展示等基本戏剧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个性解放、思想艺术化表达、情感释放与疗愈,确立教师职业信念,从而为教学与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建立强关联通道,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多学科互融共促的浸润式教学模式。课程组发挥首创精神、打造元成语剧原创精品、培养高效能人才,不仅能进行中华文化中成语的推广,还能利用成语的教育和审美功能,烘托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课程组在2023年秋季学期的教育戏剧课上带领学生创作出《拾金不昧》《铁杵磨针》《盲人摸象》《滥竽充数》《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杯弓蛇影》《愚公移山》共八个集创新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元成语剧,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完成预期美育目标。
图片
教学模式竞合示意图


“多措并举”融合教学内容,

形成“三贯通”课程培养体系

美育贯通,多学科跨课程关联知识相融合。教师引导师范生在元成语剧的创作体验中充分释放心理能量,让学生成为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感受者、传播者,“美”的观察者、表达者、体悟者、创造者。为了提升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课程融入多门艺术学科内容,例如指导学生设计中性面具、绘制职业印象画报、制作手偶进行表演等,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法贯通,知识理论与职业岗位相融合。课程面向师范新生,以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剧目排演前,学生需将成语与教师职业结合撰写剧本,并学习如何在舞台上进行科学发声,感受演出仪态与表演动作,模拟教学情境,为日后从事教学活动提供行动参考,以此实现元成语剧课程与师范生未来职业需求的对接。同时,课程引入张桂梅、冯志远等优秀教师案例,指导学生编导、排演相关短剧,使学生切身感受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为学生日后步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思政贯通,课程与红色实践相融合。元成语剧课程以成语为基础,观照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政热点,积极接纳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在实践中融合了对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当下文化的高度关注,极具现实意义。元成语剧的创排综合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典故和各具特色的校园师生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时,能帮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课程组于2023年5月28日—6月3日,赴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和兴县开展“影领红心 创育未来”红色研学和公益实践活动,进行元成语剧原创作品公益展演。此次展演深入吕梁基础教育第一线,将红色文化融入授课内容中,使学生在沉浸式教育中领悟“吕梁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戏剧教育的协同作用,助力成语教育、红色教育和文化振兴,践行时代精神,传递红色力量,传播青年声音。


创新多元教学方法,

重塑“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

一是戏剧教学法。想象具象化作为起点,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实际互动,使想象产生改变从而实现成长。进入“虚构世界”的个人故事与认知交集,改变学生对自己扮演角色以对世界的理解,而在戏剧的虚构情景中学生所获得的角色经验也将扩充其个人的原有经历。因此在戏剧中对师范生形体表达、问题解决、教师情义等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更为深刻,帮助其发展反思力。

二是具身教学法。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主体而存在。课程通过游戏设计,要求学生以身体进行模仿性表演,在表演中投射出自身生活经历,从动作、语言及表情等方面对模仿对象进行参照,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创造一种整体性、体验性的学习,让学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教学层面与教师社会交往层面的深层内涵,提高学生教学素质。

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以翻转课堂形式创设论坛剧场,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剧本内容;分角色扮演,完成剧情表现。论坛剧场由三场戏组成,每场结束后设置一个互动节点,由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与台下学生互动,在讨论再现中共同完成新的内容表演。论坛剧场借助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让渡课堂权力,将学什么、怎么学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角色扮演中激发学生社会意识的形成,打破课堂边界,促进师范生职业信念的树立与默会知识的获得。

四是合作学习教学法。课堂随机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拆解学生中的熟识关系,建立全新组合,避免“熟人抱团”情况。通过合作游戏及合作表演,让每个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竞争能力,形成“小组内协作学习,小组外竞争学习”模式,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图片
教学方法融合图


“多元主体+多样内容”的评量体系,

形成三角互证的常态化反馈机制

课程评量创新性采用三角互证方法,围绕自评、会评以及定量问卷统计展开。

一是学生自评。依据学生学习日记及课后采访进行表现评量。包含课前准备及任务预习情况、课程参与情况、重点掌握情况、活动投入程度、反应问答情况、语言及非语言表达恰当程度、想象力及创造力发挥程度、作业完成情况、任务思考及实践执行情况。

二是小组会评和专家会评。小组间就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合作学习情况、创造能力和职业信念进行会评。专家就教育叙事视频进行分析会评,视频包括学生戏剧教学课程活动实况视频和学生模拟教学视频。

三是定量问卷。采用郭成教授团队研发的“教师审美素质量表”和刘晓明教授团队研发的“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作为定量问卷统计量表,使用SPSS软件分析所获数据。

教师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作为师范院校,抓好教师源头培养是关键。课程组将建立元成语剧数据库,将元成语剧的展演视频、文字剧本等相关资料以数据形式加入数据库,借助爱戏曲网、爱戏曲APP等线上平台面向全国推广。坚持“三贯通”目标,落实好“四融汇”举措,进一步完善元成语剧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美育素养,普及艺术实践活动,以数字技术赋能美育,深化美育评价改革,整合社会美育资源,借剧目展演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全方位,推动多样化、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