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服务 | 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库 | 思政精品项目案例库 | 文化育人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多措并举 着力打造具有“为仁印记”...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多措并举 着力打造具有“为仁印记”的文化育人“升级版”

来源: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罗红芳 代侣 张羽洪 发布时间:2025-02-27 15:01:5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文化是教育的血脉和高校的灵魂。近年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突出文化引领,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基础性工程,秉承“为仁”文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持续深化“五种文化”育人特色,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格局,以“1353”举措着力打造具有“为仁印记”的文化育人“升级版”。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优秀项目”等称号,获评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具有学校特色的“百年师范'为仁'文化润心育人实践与研究”获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围绕“一个根本任务”

深挖五种文化镌刻“为仁印记”

学校的前身系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1919年,沿着“五四”精神的指引,在明朝理学家李渭讲学的“为仁书院”基础上创建,传承与发展了李渭“以仁为本,以行为先”心学体系。百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为仁”文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育人各方面、全过程,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各环节、各要素,持续深化“五种文化”育人特色,探索实施“五大教学法”,推动“五种文化润心育人工程”建设。实施传统文化“螺旋式”教学法,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实施民族文化“交互式”教学法,切实推动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熏陶人;实施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法,切实推动壮丽黔东红色文化引领人;实施生态文化“表达式”教学法,切实推动桃源铜仁生态文化滋养人;实施廉洁文化“立体式”教学法,切实推动清风校园廉洁文化塑造人。“五种文化润心育人工程”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硕果累累,学校民族舞蹈教育、贵州土家儿歌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百囍文化剪纸艺术被纳入第一批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先后被授予土家花灯文化传承基地、黔东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基地、中国土家花灯之乡传承示范基地、箫笛制作与实训基地、百囍剪纸文化大师工作室。


立足“三大平台”

打造特色品牌凸显环境“文化浸润”

一是立足校内平台优势,建设多元化育人阵地。以“三节”(艺术节、体育节、建校日)、“两季”(“为仁·筑梦”开学季教育、“为仁·启航”毕业季教育)等活动为载体,依托省级“润心育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铜仁市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等,打造“为仁文化”(文博馆、为仁书院、为仁阁)、百年红色师范文化(百年足迹浮雕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玉屏箫笛文化实训工作室、百囍剪纸文化实训工作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马工程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文化(筑梦广场)立体化、多元化的特色文化育人阵地,让每栋建筑都镌刻文化印记,让每个景观都饱含文化底蕴,在一方一寸间渗透“为仁”文化。

二是依托校外平台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全覆盖。实施“10+2+N”实践育人模式,10天集中开展党史宣讲、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普通话推广、七彩假期、禁毒宣讲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周末2天开展“党建带团建”,把党员活动和团员活动结合起来,带动团员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N”则是利用假期分散人员和分散时间,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多地点、多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学生“三下乡”文化实践团队先后三次获得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优秀实践项目表彰。

三是打造网络平台载体,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成立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TPEC授之以渔”校园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创建“铜学社”理论+实践型学生社团,积极探索“网络+社团+工作室”的网络思政育人新模式,汇聚网络正能量。


依靠“五支队伍”

聚焦文化主体性创造实践“新型范式”

一是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主导者”作用。每年开学季,通过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走上讲台上好“开学第一课”,为学生们上一堂精彩的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争做“六有”阳光青年,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发挥辅导员队伍“引导者”作用。通过每周主题班会等方式,将“五种文化”建设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寓教于乐地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让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展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担当与力量。

三是发挥专业课教师队伍“带领者”作用。挖掘课堂育人功能,将“五种文化”融入日常课堂,与德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四是发挥管理队伍“指导者”作用。策划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等,对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学术交流场所进行管理、服务,因地制宜地将“五种文化”渗透其中。

五是发挥文化名师队伍“推动者”作用。文化名师本身就是学校的“文化符号”,是“五种文化”的推动者,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名师起着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除名师外,名师工作室组成人员、大师工作室组成人员、非遗文化传承人、兼职教师队伍等也是“五种文化”的推动者。


健全“三大机制”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形成“协同联动”

一是深化“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校、院、班、学生”四级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四级分层管理机制,从制度创新、组织协调、经费保障等层面着手,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品牌铸造精品,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全面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二是推进“联席会议”制度。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各二级学院全面负责实施本学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为文化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抓好有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有效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分头负责、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

三是开展“二十个一”实践教学。将“五种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二十个一”实践教学活动,抓牢“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宿舍创建第三课堂”的多维立体课堂体系,丰富思政课堂赋能增值,形成“为仁”文化润心育人实践体系,建设文化浸润、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承等“闭环式”文化育人协同体系,实现学生参与全覆盖,优化校风学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有效构建“点、线、面”全方位、多样化的文化育人格局。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