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特区精神 | 典型人物 | 苏东斌

苏东斌

发布时间:2021-10-14 13:06:50

敢为人先闯鹏城  承前之志写新章

——记深圳大学先行者

【开篇语】

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中共深圳市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决定对40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这40名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开拓者,他们代表着那一代披荆斩棘、埋头苦干、敢为天下先的劳动者。深圳大学也有这样一群“拓荒牛”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追寻深圳大学五位先行者的足迹,接过他们手中的精神火炬,迈步下一段旅程。

苏东斌:用理论引领深圳经济改革的“迟钝”教授

“我不聪明,有时甚至极为迟钝,我不生动,常常活得极为呆板。学术写作也不高产,从未有只有提纲不打草稿的本事。”苏东斌如此为自己画像。


但这显然是一位大师的自谦之言。作为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苏东斌的大部分精力都被学术所占据,头脑的运行模式仿佛工厂中不断转动的履带,紧紧贴合着学术运转。这位经济学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学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照亮了深圳大学发展的新路和他自己极不平凡的一生。

苏东斌的童年在鸡西度过,在那里,他遨游于文艺的海洋,并从中萌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后来他进入北京大学读经济学,在对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寻找“自由”的真谛。1993年,经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推荐,苏东斌从黑龙江大学调入深圳大学主持经济研究所工作。

刚到深圳,苏东斌便整个人像上了发条般不停地工作,忙起来时常汗如雨下,却感觉不到疲惫。他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习惯把一般事当成急事来办,效率极高。他博览群书,阅读量至少是常人的两倍,每天要看十几种报纸杂志并做好笔记。

基于日常的学术积累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苏东斌总能找到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他也因此具有了超前的眼界,站在经济改革的时代浪头。1995年,他就开始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问题,并在报刊发表见解。苏东斌对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带领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团队成功演奏了学科建设“三步曲”:1996年创建政治经济学硕士点;2006年创建政治经济学博士点;2010年取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9月,教育部批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成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东斌正是主要创办人。

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胡培兆教授说:“没有苏东斌,就没有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他不仅是深大理论经济学科的一面学术旗帜,更为这个学科点的申报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智慧与健康。”2007年10月,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刚刚申报成功不久,苏东斌就被查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在与癌症抗争的四年七个月的日子里,他瞒着所有同仁朋友,以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意志相继完成出版了《我讲<国富论>》《“制度人”假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断录》《中国经济特区导论》四部学术著作。病情并没有阻止他开拓创新的脚步,他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为了学科建设,把命搭上也在所不惜”。在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中,他早已把学术融进了自己的血液。



苏东斌的关注点始终紧跟改革开放的进程,又以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实践。在他早期研究中国道路和中国体制之时,便大声疾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主张改革。他提出了“劳动者价值”“创造收入”等学术观点、“以开放促改革”的政策主张以及“目的论”“两个检验标准的逻辑统一”等思想理论。这些思想成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及改革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体现了苏东斌关注国家命运、勇担时代使命的学术品格。他曾说:“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就是要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苏东斌一生出版了28部具有较大学术影响与价值的学术著作,有1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他创办的《建议活页》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魅力,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内部咨询刊物;他创立的“中国经济特区论坛”,在经济特区研究领域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学术品牌。

人为什么活着?苏东斌的答案是:“学术。”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他凭的是“拼命三郎”的那股子劲。老伴孙美华最熟悉的情景是:苏东斌的床头总是放着几张纸和一支笔,有时晚上睡觉也在想问题,想起什么就立即拧开台灯,爬起床记下来,生怕漏掉任何学术上的灵感。

回顾苏东斌的一生,他用经邦济世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学术花园中结下累累硕果,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在中国特区经济发展研究的路上竖起了一座思想者的丰碑。无论岁月变迁,总会引人驻足,促人深思。(李奕欣 张磊 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