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脱贫攻坚,书写伟大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本文首发于《中国报道》
2020年11月21日和23日,随着甘肃省、贵州省两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相继宣布各自省内剩余贫困县全部清零,全国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第一年,回首脱贫攻坚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消除贫困的征程中始终初心不变。
△观众参观重庆市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展览作品。
贫困是影响人类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为世人关注。早在生产力低下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对国家治理中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各抒己见。然而,统一中国后的秦朝并没有处理好贫富矛盾,从而爆发了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帝王们虽谋求减贫富国、江山稳固,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一直生活艰辛。近代中国更是贫穷落后、挨打受辱,最终,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用“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信念团结起广大民众,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长达一个世纪的反贫困征程就已开始,这一过程可谓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反贫困创造出政治制度条件。1949年,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施土地改革,赋予广大贫困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初始禀赋——基本生产资料,使其实现自我生存发展成为可能,真正实现千百年来仁人志士“耕者有其田”的共同宿愿。人民当家作主,反贫困前提得以真正建立。
但要想真正过上富裕生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协调匹配、生产技术水平与相应的制度安排之间的协调匹配,成为摆脱贫困的关键。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富裕,抓住了反贫困的关键。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就是要人民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活得有尊严有体面、有幸福感,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党中央向人民作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两不愁三保障”成为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标准,也是确保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从自然小农人向现代社会人转变的底线。
精准扶贫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
△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青年扶贫干部走村串户摸底调研。
从发展的眼光看,脱贫攻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除贫困、富强图新的又一新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深刻领会“精准扶贫”这一落脚点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1月15日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开发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同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此后,精准扶贫思想随着扶贫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召开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将扶贫开发比作军事战役,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分六大类33个层面对“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进行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出台与该决定有关的11个配套文件。随后,中央和国家部委根据决定和配套文件中涉及本部门的内容作实施细化,又陆续出台200多个涉及扶贫的政策文件,明确各方责任。
2014年开展的贫困识别工作,共在全国识别出832个贫困县,涉及22个省区市。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未摘帽的贫困县52个,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贫困村1113个。
为了攻下这些最难攻克的堡垒,2020年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未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过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提高成效;同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了解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时,进一步强调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研究发现,连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市、县及部委等相继出台的有关扶贫开发的“1+N”系列文件,中国已经形成了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该体系纵向贯穿中央、省、市、县、乡、村,横向则涉及不同主管部门的资金体系、交通设施体系、教育体系、卫生体系、民政体系、责任体系、干部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
政策矩阵支撑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东西协作、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层层落实的蛛网式扶贫工作格局,整个政策体系及扶贫格局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报告统领,纵横交织,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有效协调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聚焦于扶贫中的精准施策,确保“一个不能少”,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理论实践创新及价值贡献融入其中。
迎接新胜利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从过程中发现经验,从经验中看到过程。可以说,新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是一项伟大的世纪长征,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宏伟事业。
自红船的百年,新中国的70年,改革开放的40年,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8年,我国消除了横亘在中国大地上几千年的贫困顽疾,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一页,如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贫困的多维性、复杂性决定了反贫困是一项历史性难题,只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政府与民众同心、政府与社会协力,才能最终完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就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始终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从而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今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奋斗的又一个新起点。
党的领导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在乡村振兴工作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也仍是根本保障和根本优势。“十四五”新阶段,我们要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发展理念,对标新要求,不断探索新机制,总结新经验,开创新格局,为开启新征程源源不断地积蓄内驱动力,最终夺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
雷明,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英国爱丁堡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研究方向包括诱导决策和机制设计、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减贫、绿色核算与绿色管理、效率评价的非参数方法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以及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旌德调查—关于安徽省旌德县多元扶贫的调查报告》《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云南昭通地区调查研究》《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