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
骆郁廷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以立为主,倡导正面的东西,又要勇于批判,破除负面的东西,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正确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立”与“破”的关系,以“立”带“破”,以“破”促“立”。着力破历史虚无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破西方舆论诋毁,立中国国家形象;破崇洋媚外现象,立深厚爱国情怀;破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在批判性中增强建设性,在破除错误观点的过程中确立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批判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20)02-0055-005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以立为主,倡导正面的东西,又要勇于批判,破除负面的东西,“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1]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只注重建设性,不注重批判性,只注重“立”,不注重“破”,这不符合唯物辩证法,也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真理和谬误、正确的东西同错误的东西总是相联系而存在,相比较而鉴别,相斗争而发展。这是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P230)不揭露、批判错误的观点,错误的观点就会冲击和抵消正确的观点,就不能真正确立正确的观点。只“立”不“破”,不能真正地“立”,只“破”不“立”,不能真正地“破”。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立”与“破”的关系,在批判性中增强建设性,在破除错误观点的过程中确立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破历史虚无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手法是虚化历史、虚构历史、虚无历史乃至篡改历史、颠倒历史、抹黑历史,重点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包括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农民等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阶级斗争,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历史,美化民国时期国统区的统治和秩序,贬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确立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价值观念,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制定的阶级斗争的政策和策略,都是错误的,奉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策是一种极左和激进思维的表现,在建设和改革中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也是不可取的,政策取向和价值导向有问题,企图全盘西化,用私有制完全代替公有制;否定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丰功伟绩,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如中华民国,共产党不如国民党,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完全抹杀了历史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充分显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客观事实和巨大影响;否定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树立的英雄模范人物,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从英雄个人到先进群体,凡是我们党树立的英雄人物没有不受到网络诋毁或抹黑的,目的在于诋毁抹黑英雄模范人物来否定其代表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把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割裂和对立起来,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割裂和对立起来,企图以主观消解客观,以片面遮蔽整体,以偶然否定必然,以臆造取代事实,以戏谑对抗崇高,通过虚化历史、虚构历史、虚无历史来达到解构历史,否定历史,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践和发展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否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害在于“欲亡其国,先亡其史”,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挖掉爱国主义的历史根基,抽掉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基础,进而达到误导舆论、搞乱思想、涣散民心,削弱和动摇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伤害和损害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达到干扰、破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
加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就要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实质和危害,牢固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是一种任意曲解、篡改、否定、虚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危害在于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存在的必然性和中国人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消解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恰好相反,始终坚持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把中国近现代史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看作是自然的历史进程,看作是中国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践和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
要运用历史事实、实践成就、科学理论、舆论引导、法律制度等方式来批判和破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根本上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社会主义祖国为什么值得“爱”,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加深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破西方舆论诋毁,立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与爱国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形象往往是实践中发展、确立的国家形象、舆论场中的国家形象和人们心中形成的国家形象的统一。人们心中的国家形象不仅受到实践中发展确立的实际的国家形象的影响,还受到舆论场中各种媒体塑造的国家形象的影响。人们心中的国家形象如何,对国家的印象、评价和认同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国家情感的冷漠、疏离或亲近、炽热,关系到人们爱国情感的深厚与否。舆论塑造的国家形象是实践创造的国家形象和人们心中国家形象的中介。舆论塑造的国家形象既是实践创造的国家形象的反映,也是影响和塑造人们心中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实践创造的国家形象越好,舆论反映、传播和塑造的国家形象越好,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评价和认同也越高,人们的爱国情感就会越强烈。
西方一些国家经常利用全球传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情况,以其掌控的全球传媒和话语优势,按照自身的利益需要设置话语议题,制造舆论热点,左右舆论导向,大打舆论战、网络战、攻心战,采取无事生非、造谣惑众、小题大做、以偏概全、颠倒黑白、弄虚作假、双重标准、价值扭曲等方式,制造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专制论、文明冲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错误舆论,肆意抹黑、歪曲、丑化、妖魔化中国,诋毁和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动摇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信心与热爱,淡化和削弱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消解和解构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干扰和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分析其手法,揭露其实质,暴露其用心。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加强舆论引导,破除西方对我国的舆论诋毁,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深刻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3](P328)营造思想舆论领域特别是网络思想舆论领域的良好舆论生态,一方面,要敢于亮剑,直面和批判错误的、负面的思想舆论,破除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诋毁与抹黑,压缩和消除黑色地带。为此,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虚无历史、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及时进行批驳和辨析引导。”[1]还要根据西方舆论诋毁中国的目的、重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舆论引导,揭露西方舆论报道中国的成见和偏见。西方舆论只聚焦和放大中国发展中的个别问题,无视和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常弄虚作假,制造污蔑中国发展、中国成就和中国形象的假新闻,屏蔽客观报道和反映中国发展情况的真新闻。甚至以假新闻为基础,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进行舆论挞伐和道德审判。我们要以事实为基础,以媒介为载体,以网络为平台,深入揭露西方舆论诋毁中国的错误观点、手法、实质及其危害,破除西方强加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舆论偏见和信息茧房。另一方面,要以实践创造和发展成就为基础,全面、真实、客观地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事实胜于雄辩。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建设、实践和发展是根本。国家建设、实践、发展的好,国家形象就高大,舆论展现和塑造国家形象就有了厚实的基础和底气。因此,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更加平衡地、更加充分地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塑造国家发展的新形象。在此基础上,针对西方对中国的形象抹黑和舆论误导,改进舆论报道和对外宣传,全面、真实、形象地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破除西方舆论诋毁中矗立国家的高大形象。大众传媒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要突出重点,“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形象、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P162)要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的国家形象,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中国发展的国际比较,加深人民特别是青年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做到由舆论到事实,由事实到比较,由比较到认同,由认同到热爱,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挚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三、破崇洋媚外现象,立深厚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爱国主义是人们认同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统一。爱国是立身之本,聚民之魂,强国之基,没有爱国主义,就培养不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也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P7)爱国主义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要素,也是时代新人的核心素质。是否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站在社会主义祖国的立场,还是站在敌对的立场;关系到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
当今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着西方日趋激烈的渗透、争夺和挑战。在“西风”“西雨”长期的吹袭浸染下,一些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偏听偏信西方利用大众传媒、影视文化、网络动漫等传播的错误信息和价值观念,丧失了自身的判断能力,陷入了迷茫和困惑,甚至受西方舆论的误导,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一些人生在中国却看不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享受日益美好的生活却不知道感恩祖国,没有出国却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空气比中国的甜,外国的一切比中国好。在盲目跟风贬低、否定、抹黑中国的同时,竭力美化、吹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丑化国人形象、亵渎国民情感、矮化民族地位、扭曲国家认同、损害祖国尊严的崇洋媚外现象,而对西方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问题、犯罪现象,乃至制造战乱动乱,践踏自由民主人权的种种现象,却往往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丑化中国、美化外国,丑化国人、美化洋人,否定中国、认同外国。更有甚者,不当主人当洋奴,站在外国的立场骂中国,维护西方的利益坑中国,严重损害和危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西方反华势力策划、煽动和推行的香港“颜色革命”中,不法之徒向美英主子摇尾乞怜,尽展奴颜媚骨,高喊“光复香港”,企图否定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取得的成就,“光复”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开历史的倒车,当“主子”的奴才。深受港独毒害的黑衣蒙面人,打砸立法会、袭警、污损国徽、侮辱国旗、扰乱机场,打砸地铁,破坏公共交通,打砸中国驻港机构和中资企业,导致机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瘫痪,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破坏了香港的法治、秩序和稳定,成为西方国家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策动香港独立、危害香港繁荣稳定乃至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马前卒。出现这种情况,是香港长期进行殖民教育、西化教育、港独教育而没有进行国民教育,没有进行中国历史、文化、国情和“一国两制”教育的结果。香港回归后教育的严重缺陷、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令人痛心,发人深省,教训深刻,警钟长鸣,启示深远。这警示我们,关键的问题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严重的失误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匮乏。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必须正视青少年爱国主义的大是大非问题,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破除社会生活、文化消费、网络空间弥漫的崇洋媚外现象,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纵向对比,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育,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灾难深重、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可入内”的旧中国,了解开天辟地、改革创新、强国强军、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感受中国的崛起,加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加强横向对比,加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同苏东剧变后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国家乃至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在国际比较中认清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认清中国道路的正确、特色和优势,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加深对中国发展成就和发展道路的认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培养造就一批批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实践中坚持、践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破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破与立的关系,还必须破除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一己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唯一诉求,排斥和否定国家、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倾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中只有一己私利,把一切都计算得清清楚楚,并且以巧妙的方式将利己主义精致地加以包装,只爱己,不爱国,只有个人私欲而没有家国情怀,心中只装着自己,而没有装着国家和人民,缺乏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进取的精神,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5](P8)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精明地计算着个人的利益得失,对个人有利的事往前冲,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有利而对自己不利的事往后躲,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观念、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体现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相互排斥、胆小怕事、一盘散沙的状况,严重削弱和消解了民族凝聚力。精致利己主义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削弱了爱国抗日的力量,是爱国主义的对立面。要弘扬爱国主义,就要破除精致的利己主义。今天,精致利己主义把个人欲望凌驾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上,凌驾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之上,把国家、人民利益和时代的使命担当抛诸脑后,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精致的利己主义将“小我”与“大我”、自我与社会、个人梦与中国梦加以割裂,以“小我”否定“大我”,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本质要求背道而驰。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必须同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作斗争,消除精致利己主义对爱国、兴国、强国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还要消除一切无所谓的佛系心态。具有佛系心态的人往往“与世无争”,不求建功立业,但求云淡风轻;不愿艰苦奋斗,但求安逸享乐,碌碌无为,不思进取。“佛系心态”与精致利己主义虽有所不同,但也只考虑个人的安逸,甘愿当旁观者和历史的看客,而忽略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反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一切无所谓的佛系心态。
新时代,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就要引导青年认清自身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5](P6)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弘扬爱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5](P7)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当观望着、反对者还是奋斗者,不仅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着力破除精致的利己主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真正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不观望、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开拓者、奋进者、搏击者,接稳历史交到手中的接力棒,肩负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贡献青春力量,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张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