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爱国主义理论阐释 |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李 琼 发布时间:2020-09-15 15:32:58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李  琼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多元化社会和新媒体的合力冲击和挑战下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导致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淡薄、爱国意识薄弱、爱国行为欠缺理性。为此,我们应从丰富教育内容体系、把握爱国主义时代性、培养理性精神、创新教育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五个方面来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7)04-0143-005


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能否具有理性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行为实践直接关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将在把握爱国主义现实境遇和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当前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助益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一、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现实境遇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新形势下受到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强烈冲击爱国主义

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给我国带来了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和机遇,但同时也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全球化体系不能容忍一切以地理界线、民族界线甚至伦理界线所构的屏障和限制,因为新体系中的市场不能容忍边界。”[2](P39)全球化首先从经济上突破了国家的地理界线,资本奔走于各地到处开疆辟土,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展壮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时空距离正在不断地缩小并将日益融合形成“地球村”的理念淡化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其次,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国际性组织和区域性集团打破了民族界线。比如在欧洲最大的经济和政治共同体——欧盟组织中,27个成员国让渡了一部分的财政和法律等国家主权,保证统一的市场和标准化的法律体系,保持共同的贸易政策。弱化的传统国家主权理论极大地冲击了爱国主义的前提。再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族文化必然会受到强势经济背后的强势文化的侵蚀,而民族文化正是民族独立性的重要保证,也是维系爱国情感的重要力量。最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公民之间的跨国社会流动,出国留学或工作越来越频繁,跨国婚姻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国家身份和归属感。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直接松动了国家和公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联、政治主权权威、文化情感依赖、伦理家庭纽带以及心理归属感,淡化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多元化社会严重削弱爱国主义

近40年来,我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背景下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利益主体、分配方式逐步从单一发展为多元,社会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第一,多样文化形态弱化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感。其一,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用着互联网、看着美国大片,在西方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缺乏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于国家近现代的苦难历程也无法感同身受,严重地削弱了爱国主义意识。其二,西方文化以强势经济为依托大力宣传和美化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会造成弱势民族丧失信心,产生文化自卑感。第二,多元社会思潮引发信仰危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几年比较活跃、大学生关注度较高且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否定国家干预,其实质是推行并扩张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建立资本主义的全球新秩序。民主社会主义鼓吹西方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宣扬“第三条道路”而批评和污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行肆意歪曲历史之实,贬低和否定我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或公开或隐蔽地出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极具煽动性和危害性。

3.新媒体时代挑战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的使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为6.5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高达92.5%。微信朋友圈成为最普及的社交应用,使用率为78.7%,QQ空间使用率为67.4%,微博使用率为34%,网络视频用户量为5.14亿,67.1%为手机用户。新媒体以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形式丰富等特点迅速推广开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海量化信息的未经筛选和良莠不齐属性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杂乱无序、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即时性、快捷性的信息会加大对破坏性信息防范的困难,开放和匿名的网络环境极易滋生不文明话语和非理性的表达方式,不利于网络的监管。此外,互联网络技术发端于美国早期的军用计算机网,按照现行的互联网技术原理和运行机制,在保证不同网络节点能够顺利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根服务器、根域名、地址以及互联互通协议等重要资源和技术上,美国仍然拥有先天优势的主导权,占有了话语权。据统计,目前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绝大部分的网上信息和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这对我国的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来说是极具风险的事情,也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隐患。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

笔者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向江西、福建和北京三地的9所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发放了共1 6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480份。经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呈现出让人喜也让人忧的两重态势。喜的是,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化社会的冲击下,爱国立场依然坚定,爱国情感真挚而深厚,他们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的成功探索,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忧的是,部分年轻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认同度降低,他们的爱国情感、意识与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偏差甚至矛盾。

1.认同感有待不强,爱国情感淡薄

调查显示,受到“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观念的影响,38%的大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在趋于相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逐渐消失。对于“如果给您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您会怎样选择的问题,有30%的被调查者不选择中国而选择而外国,其中以美国和法国居多。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够自信,有27%的人认为“外国文化比较先进,中华传统文化前景不容乐观”,31%的人认为“传统文化终究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外国文化取代”。28.5%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作用”,而5%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作用”,3%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58%的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不了解,竟有32%的大学生说不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多达80%的大学生最喜欢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而对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表示“不关心”“没兴趣”。

2.政治信仰迷茫,爱国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有所偏差,他们宣称自己只爱国但是并不了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爱国和爱共产党之间的统一关系。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对于“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部分大学生们表示“说不清,要看形势发展”;有的同学表示“没有信心”;1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以实现”。部分学生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赞同“个人的价值与利益才是终极目标,国家利益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当问到“如果现在处在战争年代,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你会怎样”时,60%选择“心系国家安危,但不会参加战争”,20%的人选择“个人的安危最重要,不会参加战争”,另有10%选择“说不清”。

3.爱国行为盲动,欠缺理性精神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理解力、判断力的偏差,大学生们在爱国行为的表达上比较偏激。他们认为爱国就是要支持国货、完全抵制外国货,而吃外国食物、穿戴外国衣物、使用外国产品、开外国品牌车子都是不爱国的行为。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军人上战场保卫祖国、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谈判、体育健儿获取奖牌为国争光等才是爱国的表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爱国无用武之地。当侵犯到我国国家利益的重大事情发生时,年轻的大学生们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冲动,采取激进的行为方式来发泄和表达情绪,在涉及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2008年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有不少学生在并不完全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就参加了静坐、抗议、集会、游行等抵制活动。因2012年“钓鱼岛事件”而引发了各地学生反日游行、抵制日货以及在网络上对日谩骂,部分学生在盲目且强烈的反日情绪的驱使下,冲进日系企业或店铺进行打砸抢,甚至烧毁店铺,更有甚者用暴力砸坏马路上或是居民小区里停放的车辆。这样盲目、不恰当、非理性爱国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给我们自己的同胞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极易被一些反华势力利用并制造事端。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意识和行为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

1.丰富教育内容,凝聚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国家意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首要内容。通过国家意识教育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国家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上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和国民利益代表单位,认识到每一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源、精神文化以及有序、公平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是由国家提供的,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觉的爱国热情。第二,帮助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重新认识和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而是自觉参与国际竞争、接受国际规则和制约、分享国际利益的前提条件。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对内管理事务、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威。第三,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观除了传统的领土完整、政权巩固、军事安全等,还包括科技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等方面。第四,加强国史教育。以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底蕴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以及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我国悲壮艰难的近现代革命史来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从而增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第五,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全面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清醒认识,是增强青年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命感的关键。

2.强化“两个统一”,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性

爱国不是抽象的、笼统的、绝对的精神,有具体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和追求,在成立新中国的目标和道路上结成内在关联,在建设新中国的任务和进程中逐步深度地融合,实现了辩证统一,形成新型的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主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社会主义是爱国的必然归宿。爱国的价值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要依靠社会主义才以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爱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爱社会主义是爱国的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爱国主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在这种意义上,创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强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性。

3.培养理性精神,注重爱国行为的实践养成

大学生们简单朴素而强烈的爱国热情固然十分珍贵,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理性的爱国表达方式和社会行为却更为重要。第一,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对国家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深厚感情,是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及尊严的行为。第二,培育大学生开放、包容、自信的良好心态以及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气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培养大学生在道德框架内以负责任的态度、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在法治轨道上文明、有序、合理、合法地践行爱国行为。第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将爱国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中。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进入农村进行广泛的调查和调研,安排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座谈和访谈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各种有利资源,例如,重走红军长征路,红色采风团、汇编地方特色的传统歌谣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地感受国情、地情、民情,将爱国主义感情、意识和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行为高度统一起来。

4.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调查显示,电脑和智能手机是“95后”大学新生入学的标准配置。几乎每个大学生每天都会上网,90%的学生经常上网,平均每人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0小时。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查阅资料、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购物、叫外卖、看电影电视打游戏等活动,几乎囊括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高校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及时、主动地占领新媒体领域。第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发布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软件、程序、文章等,占领校园论坛、贴吧、班级QQ群、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阵地等,让大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内容、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审核。发布正面话题,传播社会正能量,牢牢地把握住新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第三,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此外,要善于“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

5.做好“两个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相结合。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和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具有确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立场。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形势中,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不同的价值观或不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霸权主义现象频频发生,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和传播手段不断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世界各国。我国必须着力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公民个人层面中的价值准则的首位,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因此,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体系中是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爱国情感的重要力量。第一,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第二,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体现到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等环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校园氛围,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  [埃及]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M].朱威烈,王有勇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绍辉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多元化社会和新媒体的合力冲击和挑战下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导致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淡薄、爱国意识薄弱、爱国行为欠缺理性。为此,我们应从丰富教育内容体系、把握爱国主义时代性、培养理性精神、创新教育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五个方面来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