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爱国主义理论阐释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理论创新与路径优化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理论创新与路径优化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 王 易 王 凡 发布时间:2020-09-15 10:06: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理论创新与路径优化*

 王 易 王 凡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群体对象、载体方法和组织保障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一系列理论创新实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归纳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部署,将政治主线、时代主题、价值主张全程贯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域指导,形成了以青少年为焦点,使爱国主义教育向全体人民辐射开来的独特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时代新人;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20)07-0057-007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爱国主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伟力,为赓续爱国主义传统、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正确把握《纲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阐释和实施环节中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任务,对于找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并提升其实效性来说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部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94年《纲要》),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谋篇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充分总结94年《纲要》颁布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纲要》全新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理论本质,全面部署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实践载体和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彰显出背靠历史与面向未来相统一的纵深视角,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统一的宽广视野,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一体贯穿的系统思维。  

 1.再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全景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1]再现爱国主义精神生发、传承的历史全景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纲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前提,注重宏观历史脉络与微观历史事实的反哺与统一,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历史基础。

 从宏观历史脉络来看,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长河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和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共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家所提倡的“大一统”“忠孝”等思想成为了社会成员的普遍信条与行为遵循,这种精神追求最终定型为以忠君爱国为特征的爱国主义传统,即社会成员对君主和国家权威的敬畏与笃信。质言之,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之下,泱泱中华雄风不再、国运衰微,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爱国主义实践,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伟大实践培育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总是焕发出时代光芒,成为凝聚人民磅礴力量的精神纽带。

 就具体历史事实而言,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模范用生命谱写出爱国主义的壮丽之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运用各类历史素材,弘扬古圣先贤履仁蹈义的爱国主义情怀,提炼深藏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民族英雄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运用真实的史料、身边的故事和多样的形式,以感性催发理性,以理性校正感性,引导人们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2.标注了爱国主义传统的时空坐标

 94年《纲要》颁布至今,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着眼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境遇,《纲要》研判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鲜明主题,为爱国主义传统注入了新鲜内涵,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导引了航向。

 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是传承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前提。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必须突破以疆域为限的简单民族情感和狭隘地域主义,融入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之中。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在交往深度和互动模式上的历史性变革,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必须将爱国主义与开阔胸襟统一起来。既要坚守爱国主义的国家站位,又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激励广大群众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开放包容的姿态和积极昂扬的状态同世界人民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不断向前推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不断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关键时期。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梦想,爱国主义教育是提振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不竭精神动力。

 3.织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网络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以系统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为前提,运用多样化的载体和途径引导其成员涵养爱国情感、养成爱国行为的实践活动。《纲要》以“点—线—面”的设计思维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了严密的运行网络。

 瞄准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之“点”。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教育是统治阶级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国情出发,以维护自身统治和社会稳定为目的的普遍选择,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的命运就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爱国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群众表达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历史和现实有力地说明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现实一致性和逻辑必然性,只有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反之,离开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爱国主义便失去了最根本的制度载体和现实依据,必然是抽象的、不完善的。

 贯通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之“线”。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有计划的引导,促成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将爱国主义塑造为自觉认知和行为习惯的统一体。同时,充分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营造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制度权威的浓郁社会氛围,依法依规处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让爱国主义教育各环节紧密相扣,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效能与外部保障相结合,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各领域精耕细作、虚功实做,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绘制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之“面”。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立体网络中相互作用、交叉运行的不同平面。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关乎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要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凸显爱国主义主题,以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合力,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尤其要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少年儿童对祖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4](P42) 让爱国成为青少年一生的选择与坚守。一言以蔽之,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的贯穿结合融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之网的运营效能。

 二、政治主线、时代主题、价值主张的全程贯通

 《纲要》立足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根本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特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需求,实现了政治主线、时代主题和价值主张的全程贯通。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贯穿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爱国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涉及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鲜明主题、理论本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着力点、群体对象、国际胸怀等方方面面,这些重要论述是贯穿《纲要》始终的政治主线,为我们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5]站在中华文明史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精神旗帜,引领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无数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6]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和趋向,百年血泪抗争史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中国梦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唤起爱国主义传统的清醒剂,也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营养剂。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靠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追求梦想的共同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能否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本质,是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从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祖国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息息相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横向剖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发展蓝图中相互串联的关键要素,也是关乎中国发展全局的重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论析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统一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刻上了定盘星。

 “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7]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各族人民的精神品格、性格特征交融共生,成就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兼容并包的气质禀赋。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战争时期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在和平建设时期团结奋斗、共享发展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要引导全体人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局面,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要坚定地同危害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8]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力量,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习近平总书记规划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路线轨迹——以青少年为焦点,使爱国主义教育向全体人民辐射开来,充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为爱国主义教育精准聚焦重点群体、使爱国主义传统代代相传提供了保障。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6]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得到诸多响应,我国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解读爱国主义成为现实所需。一方面,爱国主义体现着“以和为贵”的淳朴向往。以西方传统大国崛起历程为依据形成的“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中国威胁论”的认知误读,不断阻碍着世界人民触摸真实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澄清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9]即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不以侵犯他国人民的正当利益为前提,而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为诉求的自觉选择。另一方面,爱国主义饱含着“协和万邦”的国际情怀。在热爱本国文化、认同本国制度的同时,要引导民众充分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以互信合作为基础,实现共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穿始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确立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发掘与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的教育载体,创新与群众日常实际相匹配的教育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是贯穿《纲要》始终的时代主题。

新时代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表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总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因循主体认知规律,《纲要》确立了包括时代发展主题、新中国历史图谱和民族文化传统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其一,着力彰显时代发展主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不断增强 “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使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相融合,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和生动实践为母本,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脚本,引导人们准确把握“两个没有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蓝本,引导人们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其二,精心描绘新中国历史图谱。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佐证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引导人们自觉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其三,注重赓续民族文化传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以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固本开新。《纲要》以历时性描绘和共时性比较的多元视角,搭建了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

 新时代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于学术概念的简单重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抽象弘扬,要主动发掘具象的物质载体,把教育情境设置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之中,使爱国主义成为群众易感易知易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第一,建好用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让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参观学习和游览观光之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集中性、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要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巩固富有地域、领域、时域特色的品牌优势,通过实体符号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景观是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释放旅游资源中的爱国正能量,增强人们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第二,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契机,实现微小正向价值观的隐性渗透。把握好重大纪念日、传统和现代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以重大纪念活动或民俗活动中的仪式礼仪为载体,在礼赞祖国、缅怀先烈、讴歌人民中,培育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纲要》从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方案入手,将微小叙事与宏大主题相结合,有效提升了人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获得感。

 新时代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艺术。爱国主义发端于个体对祖国的天然亲近之感,定型为稳定化、持续化的行为习惯,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复杂化呈现。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以迂回式推进的方法艺术捍卫理性爱国的核心地位。一方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奏响网上网下爱国“协奏曲”。要适应空间融合情境下媒体建设的时代潮流,打造生动、自然、日常的爱国主义宣传报道风格,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爱国主义网络内容,使爱国主义主题在版面、页面的互动互补中得到彰显。也要以正确舆论导向批驳、辨析和引导虚无历史、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引导人们自觉抵制错误言行。另一方面,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和英雄榜样引领作用,用好有形无形爱国“教科书”。以社会主义文艺的爱国底色描摹中华儿女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用优秀文艺作品涵养人们的爱国正气,激励人们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英雄榜样的先进事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无形教科书,“要赋予英模人物可亲可近可感可知的属性。”[10]塑造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人物个性与品格共性相统一的榜样形象,发挥英雄榜样的引领作用,让人们把崇敬和感动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奋斗实践和干事创业的报国行为。

 3.“聚民心、育新人”的使命任务贯穿始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公约数”,要以中国梦牢聚民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规约具体实践,画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同心圆。

 围绕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愿望和期待,《纲要》始终贯穿着“聚民心”的价值诉求。一方面,用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方案回应了人们的爱国期待。《纲要》集中吸取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载体、对象和外部保障等进行了部署,生成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和实践方案,为人们表达爱国情感、匡正爱国行为提供了平台和准绳。另一方面,用中国梦扎紧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结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汇集民意、顺应民心的精神坐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中国梦为鲜明主题,引导人们把对伟大梦想的殷切盼望转化为爱国主义的具体行为,用亿万中国人民的追梦实践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纲要》明确了“育新人”的使命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朝夕相争、接续奋斗。因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德润心,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提出的首要要求,要将爱国主题渗透于育人的全过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崇德重德的社会风尚涵养正气,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坚持以文化人,根据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力量,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关注青少年。直面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揭开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事实漏洞和理论迷雾,帮助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筑牢精神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引导青少年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把个人奋斗轨迹自觉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全域指导

 94年《纲要》确立了青少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点地位,推动了以青少年为焦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纲要》充分总结和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域指导,将爱国主义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落地为具体实施方案,强调多方育人力量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协同联动,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指导,实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

 1.坚持情理交融,将情感培育与理性养成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民族国家意识在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坚定爱国信念、养成报国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教育者与青少年的双向互动为基础,实现“情”与“理”的优质供给与高效摄入。

 直抵人心的审美体验是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感的最优方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抓住青少年的情感共鸣点,以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为原则,生动讲述我国历史中的爱国主义故事,深度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爱国主义元素,让青少年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要强化符号象征意义。发挥仪式礼仪的现代教育功能,把握好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现实契机,以规范化的外在仪式激活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11]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就是要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相辅相成,使青少年在主体体验和外在仪式的双重陶冶中,增进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具体而微的行动表达是养成青少年爱国理性的最佳策略。与某种感官刺激和特定教育场景相伴相生的爱国情感,往往浓烈却不持久、生动却不深刻,必须引导青少年形成理性、务实、开放的爱国主义言行,促使爱国主义从一时之感跃升为持续表达。面对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伟大成就与现实问题,帮助青少年以建设者而非旁观者的立场去思考和改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帮助青少年以开放而非狭隘的胸襟践行爱国情怀。以理论灌输说好爱国之理,以实践活动明确爱国之责,引导青少年把个人奋斗的航标置于时代发展潮流之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祖国理想之中,使爱国主义成为质朴情愫与理性表达的有机统一。

 2.坚持横纵双向,将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以纵深的历史视角和广阔的世界眼光审视爱国主义教育,“纵”“横”交织提升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自觉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画好中国发展时间轴,着重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历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融入教材编写之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爱国主义伟大实践的事实,说明白中国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的道理,使青少年领会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的国家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断增强青少年的“四个自信”。

 找准中国发展新方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国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的一体贯穿、循序渐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成果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成就,帮助青少年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广泛开展新时代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悟“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通过校园文化“三下乡”、公益创业、军事训练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责任担当,锤炼报国本领。

 3.坚持显隐一体,将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主题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纲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学科专业课程的合力,“显”“隐”联动释放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将爱国主义的主线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创新课堂教学 “工艺”,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和生活体验,推进教育内容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通过系统化、专题式的教育灌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青少年正确认识个人“小我”与祖国“大我”、人民“大我”的关系,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同时,也要为课堂教学搭配“营养套餐”,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的奉献精神、先进典型事迹、爱国主义故事实时更新课程素材库,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选配教师队伍,着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以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教育内容的同步推进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各类学科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推动爱国主义内容融入中小学语文、历史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挖掘各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增强知识传授的道德教化功能。”[12]在润物无声中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总之,要将显性课程教育与隐性教育统筹起来,坚持内容渗透与理念贯穿有机统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匹配度和默契度。

 4.坚持内外并举,将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教育对象自我改造和主动内化的程度,是衡量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内”“外”一体,将建构全方位外部教育体制机制与提升青少年自我改造主动性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促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力量的协调配合,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外部教育体制机制。发挥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党团制度、班队会和各类教育活动中,以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的文化积淀和道德传统,塑造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重视家庭的生活依托和社会功能,运用家庭在言传身教、品德培育上的独特优势,以优良家教家风将家国情怀深植于青少年心底;全方位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搭建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创作传播富含爱国元素、符合青少年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作品,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唤起青少年主体意识和自我潜能,引导其主动回应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遵循爱国主义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螺旋上升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内生力量,引导他们从个体精神需要和社会成才要求出发,知行相资、学以致用,动态调适已有的爱国主义知识体系和心理结构,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和民族意识,让爱国主义成为青少年的主动选择和精神依靠。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8@ZH0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6]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7]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8]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9]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10] 温静,王树荫.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

 [11] 班建武.科学·理性·审美——新时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词[J].人民教育,2018,(23).

 [12]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 1416/s255/202002/t20200219_422378.html,2020-01-20/ 2020-02-23.

 责任编辑:陈 娟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群体对象、载体方法和组织保障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一系列理论创新实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归纳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部署,将政治主线、时代主题、价值主张全程贯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域指导,形成了以青少年为焦点,使爱国主义教育向全体人民辐射开来的独特路径。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