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拳拳为民情:“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最是扶贫放不下,浓浓牵挂暖民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用脱贫攻坚的丰功伟绩,在人类发展史册上书写了令世人瞩目的壮丽篇章。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的脚步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贫困群众始终念兹在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正携手并肩,拼搏奋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初心不渝: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2年12月29日,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白雪皑皑。
就任总书记一个多月,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这里看望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困难群众。
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搀扶着总书记,走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里,习近平盘腿坐在炕上,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曾深情地说。从一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掌舵者,从地方到中央,如何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习近平心中始终不变的牵挂。
在梁家河,他最大心愿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了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在宁德,他带领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八十年代末,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就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使命不负,初心不渝,他的步履踏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的心绪始终挂念着如何让贫困地区的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让这“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化作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四梁八柱”现实路径——“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基本要求、“五个一批”主要途径……在扶贫思想的引领下,一幅向贫困进军的宏伟蓝图,在中华大地上擘画而出 ——
脱贫攻坚要全体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脱贫攻坚要全面覆盖——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山区到革命老区,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到交通扶贫,地域范围广、保障人群全、涵盖范围多,共享全面小康,14亿人正在携手前进;
脱贫攻坚要长期坚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全国各地扶贫开发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绣花”的功夫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社会各界合力攻坚,四梁八柱基本完成,瞄准真问题,拿出实方案,全面细致的顶层设计,展现出共产党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智慧与决心。
聚力攻坚:
“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于扶贫,习近平一直是亲力亲为、领战督战。
翻山越岭,山水兼程。到贫困地区考察走访,总离不开“真”“实”“准”三个字——
“真”,就是要访真贫、看真贫。
习近平每次考察扶贫,都特意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去调研,而且要求“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他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
到了老乡家里,他会用瓢舀起缸里的水,尝上一口,会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一块吃,还会和乡亲搀扶着走在雪地上。
不是听汇报,不是看表面,而是真切体验百姓疾苦,细察贫困症结。
“实”,就是要了解真情况,拿出实办法。
考察调研到哪个贫困地区,习近平就把同干部群众商讨的扶贫座谈会开到哪里——
201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2018年2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9年4月16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5年陕西延安,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2016年宁夏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17年山西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18年四川成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重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直指难点、把脉开方,扶贫座谈会的主题无不凸显不同时间段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不喊空口号,不定虚目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准”,就是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准深度贫困地区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以精准施工落实各项部署,取得显著成效。
从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2019年两会期间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精准扶贫正成为撬起贫困大山的有力杠杆。
了解真实情况,拿出切实办法,坚持精准扶贫。2018年的阜平县骆驼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9元,6年增长11倍。在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骆驼湾村”正向着脱贫攻坚宏伟目标冲锋,在奋斗前行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成果卓然: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延续了几千年的贫困难题,进入了决胜的倒计时。
习近平放眼长远:“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据国务院扶贫办介绍,2013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
从今年7月初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对2018年宣布脱贫摘帽的283个县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86.57%的县未发现错退,90.46%未发现漏评,81.27%既未发现错退又未发现漏评,脱贫退出质量明显进一步提高。
“不打分、不排队,不把‘达标赛’变成‘锦标赛’。”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表示,“确保脱贫退出社会认可,老百姓认账,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习近平叮嘱干部,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特别关注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
草长莺飞的四月,重庆的大山深处正在进行一场特殊“抽查” ——
2019年4月15日这一天,习近平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抵达重庆,再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一路奔波,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2019年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看望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一家。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走进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还有已经摘帽的脱贫户聚集在这里,小院里笑语欢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贫困群众脱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习近平笑着补充了一句,“这次到重庆来,就抽查你们一个点。”
乡亲们都有一肚子的心里话。靠帮扶摘帽的村民汪从兴抢先发言:两个娃儿上学,母亲重病,家里曾经穷得揭不开锅。而今,每年100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他是其中一个。
因病返贫的华溪村村民张剑峰感恩党的帮扶,一再给总书记念叨:“如今政策真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
习近平笑了:“我也在村道边看到了这句标语,很生动!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党的政策深得人心;另一点是,人民群众看到政策好,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
2019年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同学生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
长期生活在与贫困对抗的绝望和冲突中,人们容易“因穷志短”,缺乏改变的欲望和信心。
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习近平嘱咐老师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增强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正鼓励着人们将思想中的“穷根”彻底拔除。
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习近平不忘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
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层层抓。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人们更要明方向、鼓干劲、正风气,尽锐出击,以冲刺的状态跑出决胜的姿态。
携手同行: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70年来减贫成就加速了全球减贫进程,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用坚定的语气重申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承诺。
2015年,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截至2018年已在30多个国家实施了200余个有关救灾、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显示,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中国减贫模式与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不断探索和创新减贫方法,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1992年7月,习近平聚焦扶贫工作的著作《摆脱贫困》首次出版,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重要内容,思想丰富深刻,文风生动亲切。
《摆脱贫困》一书在发展中国家引发积极反响。不少非洲国家的官员和学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写给中国读者的,更是写给所有非洲人和所有致力于摆脱贫穷泥沼的国家和人民的。
“中国毫无保留地和非洲国家分享减贫经验。非洲国家也珍视这些经验,因为这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的最重要一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和丹·奥斯曼·阿比迪由衷感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按照规划,中国明年将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胜利就在眼前。
“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是共产党人面向世界的铮铮誓言和郑重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始终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携手并肩,拼搏奋进,必能同心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