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总要有人迎难而上,希望我在其中”
2月10日,在自己解除隔离前的最后一天,黄旭照例将电子体温检测仪照片发到朋友圈,并写道:“14分之14。今天最后一天,我申请返回岗位。”
黄旭加入武汉特别行动车队时,并没有预料到志愿服务工作会结束得这么快。1月26日,是黄旭做志愿者司机的第一天。他在自己服务的武汉祥和社区接下第一个任务是,“送一位老婆婆去医院复查身体”。
不料,第二天社区打电话:老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社区要求黄旭立即隔离。“当时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14天隔离期后,我很荣幸又回到了战疫‘前线’。”
与黄旭一样,担起保障城市基本运转“摆渡人”的还有刘欣夫妻俩。他们是“T3出行”武汉特别行动车队的志愿者。
每天早晨7点,刘欣和丈夫王楚吉准时从家中出发,穿越大半个武汉城区,在8点半前到达所服务的滨湖社区。这样的出车节奏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迎难而上。我们想给家里宝宝做一个好榜样。”提到成为志愿者司机的原因,刘欣轻描淡写地说。不过,她还清晰记得当初告诉婆婆这个决定时,老人在电话里只说了句“放心去吧,我支持你们”,可两人回家后看到的却是一个担忧至流泪的母亲。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加入志愿车队后两人制定了严格的防护标准:出车前必须戴护目镜、手套,穿上防护服,并用酒精棉片把车内所有能触碰到的地方擦一遍;乘客上车前先测体温;送完乘客后再重新擦一遍,通风20至30分钟。
“前几天接了一对小夫妻。妻子怀孕八个月,送她去产检,先去了一个小医院,查了好几个小时发现有问题,又去武汉市区的省妇幼检查。有时候一单接下来,可能一整天都在外面。”现在刘欣每天固定接送社区居民去医院看病,因为做了严格防护,并不担心出车的风险。“看到广大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我更没什么好怕的,只是希望能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刘欣说。
“更多的思考是,我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
从腊月二十九至今,每天早上8点多出门,凌晨1点左右回到住处,这几乎是马竞爽在防疫一线工作的常态。
“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转运病人、排查社区情况、为居民买药送菜,全天24小时手机开机接听求助电话。”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刚开始,90后“选调生”马竞爽便主动请求“下沉”到基层社区,做一名抗疫志愿者。
为了方便及时报送发热病人情况并及时联络、转运病人,社区负责人、街道防控指挥部组成了“武汉加油”微信群,马竞爽时刻都紧盯着群里消息:1月27日9:33,群里发布运送病人到医院打针的求助信息,马竞爽马上回复“打我电话”;1月28日凌晨3:42,有人反映入院居民病情严重,请求安排车辆送家属到医院,凌晨4:00看到消息的马竞爽将对接联系人电话发到了群里。
作为一名在武汉抗疫的志愿者,马竞爽每天都会面临不少困难:经常忙到吃不上饭、运输物资路途艰辛、被病毒感染风险大,但他一直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治愈”这座城市开展志愿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给抗击疫情带来积极改变。”马竞爽说。武汉平凡英雄志愿者战“疫”故事:不同的方式同样的守护
疫情暴发以来,“我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成了这里的人们共同的思考。同样作为武汉人的朱磊,在武汉“封城”当天就加入了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团队,负责为相关对接医院转运捐赠物资。
“第一次运送完物资,在回来路上医院护士长给我发了一段微信:感谢你们的雪中送炭,让我们有了无比的动力。我们会做好防护,做好患者的治疗,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和你们!”朴实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寥寥几行字让朱磊和队友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对于投身一线的志愿者来说,感动与被感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朱磊所在志愿者团队的运输组有七八十人,基本涉及了房地产、金融、广告、建筑等各行各业,因为这次疫情大家聚沙成塔,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我们有个共同的约定,就是在每位队友出发前,提醒彼此注意防护和安全时都要说一句:疫情过后,我们要一起AA吃火锅。”朱磊说。
http://news.cctv.com/2020/03/05/ARTIiIFgZpPfXUwZWqCzOQPA200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