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 | 思政热文 | 着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

着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殷杰 发布时间:2024-12-04 16:25:36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动员、总部署,为高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山西师范大学作为山西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牢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发挥特色优势,创新育人模式,以新的改革实践、改革成果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

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逻辑

改革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党和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招。

(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逻辑。回顾世界史,全球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往往是同构的。17世纪初,英国的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又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诞生了牛津、剑桥大学等一流学府,涌现出牛顿、波义耳、哈维等一流科学家。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洪堡模式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大学实验室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聚集了一批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同时也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20世纪初,美国按照德国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型大学体系,并提出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的融合统一,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新兴科技创新力量,要想进一步获得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在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进行一体化的有效整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也要面向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行前瞻性部署。

(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实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实力显著增强,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持续增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引用论文居世界首位;体系逐步优化,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然而,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学生培养同构化发展、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空间科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等科学研究领域还有待提高,芯片、尖端医学设备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还面临着极高的发展风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发展力度,进一步冲破利益格局的藩篱,进一步瞄准科技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转化为服务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三)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逻辑。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已经大不相同,综合成为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必须综合高校的五重职能,系统谋划改革、整体推进改革。一是人才培养,高校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主体,大学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科学研究,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深入的优势,扎实推进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三是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也是高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四是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自诞生起就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五是国际合作交流,高等教育要扩大开放,增进文化融合、科技协作和知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个层面,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要立足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集成与良性循环,以改革新成效推动学校发展争先进位。

(一)锚定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必须立足高校改革,坚持系统观念,确保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三位一体的系统集成与良性循环。一方面,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体系与政策衔接机制,形成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政策制度,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效互动和贯通融合。另一方面,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其成为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切入点,加大有助于创新因素的权重系数。

(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必须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各类要素资源。一是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有组织地凝练方向、搭建平台、打造团队、协同攻关,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大平台、大项目。二是紧扣国家和我省战略需求,发挥化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力量和人才优势,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强化校企合作,推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企业优势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三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在数字教育+人工智能上先行先试,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新。四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培养支持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队伍。

(三)深化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须把握改革机遇,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用生态吸引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竞争优势。一是持续优化人才引、育、用、服、荐一体化机制,从学校整体上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创优人才生态,激活人才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围绕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持续深化师范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四是营造关心人才、尊贤爱才的文化氛围,拿出最大的诚意优待人才,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立足师范院校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见质见效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充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求;强化系统观念,从整体上大局上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难点堵点卡点,着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提质增效、见质见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引领学校党建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要加快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建工作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体制机制方面纵深推进综合改革,把治理效能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改革势能。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发挥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为契机,助力构建贯通衔接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以首批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创新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起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格局。

(三)坚决守好师德师风底线。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教师的特殊使命,更要着重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底线思维,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要健全警示教育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有关师德师风的警示教育资源,做到以案为鉴、警钟长鸣,严守师德红线。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四有好老师。

(四)明确办学定位,发挥优势特色。强教必先强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师范类院校要以国家社会需求为牵引,着力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要坚持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围绕新师范建设,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决策咨询、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优势,构建高质量师范生培养体系。要创新学科设置调整机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要推进学科体系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学科建设牵引学校内涵发展。要聚焦优势突破方向,发挥化学、戏剧与影视学等高峰学科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更多高原、更广高地

(五)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高校肩负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使命,要为我省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定位贡献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服务山西高质量基础教育,深入实施送教下乡、顶岗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涵养师范生教育情怀。要充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打造高水平教育智库。要着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等学科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发挥《中华戏曲》《语文报》《英语周报》等报刊享誉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力,将教育宣传、舆论引导与教学科研、课程建设结合起来。要加强与国内国际高校的合作关系,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助力我省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山西师范大学以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为契机,在政治建设领航、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学科梯队建设、有组织科研、人才引育、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改革创新动能日渐成势。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强化政治担当,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努力在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上展现新作为;要对标双一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师范大学上展现新作为;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师范建设为重点,在打造区域特色教师教学体系上展现新作为;要落实强师兴国战略,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在助力山西高质量崛起上展现新作为。山西师范大学将努力开创华北名校、教师摇篮、一流大学的发展新局面,主动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贡献师大力量。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