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详细介绍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开展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探索。
5月20日拍摄的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的“长征渡口”。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创建和发展苏区时期,是我们党处于革命环境极为艰难。面对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封锁,根据地军民怀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不断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实践证明,由坚定的政治信仰产生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短短几年里创建一支相当规模的人民军队和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并推动根据地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注重调查研究,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瑞金二苏大会旧址
“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宗旨要求。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我们党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当时正是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铸就了苏维埃“真正的铜墙铁壁”。
“清正廉洁”是苏区精神的本质特征。在广大苏区,党和苏维埃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勤于政务,廉洁奉公,铸就了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就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在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前,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各部发表的审计报告说:“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瑞金沙洲坝 红井
“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基本要求。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和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和发展了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在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与三年游击战争中,苏区军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
“争创一流”是苏区精神的显著特点。为了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完成好组织革命战争和进行苏维建设两大任务,苏区各地形成了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政治氛围,涌现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在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扩红运动、推销公债、拥军优属、粮食动员等各项工作中,广大苏区干部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模范带头,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毛泽东在二苏大会期间,亲笔为兴国县题写“模范兴国”四字,予以褒奖,并号召全苏区干部要向兴国县学习。1933年周恩来在苏区扩大红军的群众大会上称赞说“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南京东京不如瑞金”。
优待红军家属的布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供图)
“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重要方面。在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广大军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了苏维埃,广大人民群众倾其所有,做到了“一切为了苏维埃”,积极支援红军和反围剿战争,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在全国是罕见的、震撼人心的。
沙洲坝 红军烈士纪念塔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
模范兴国